【素材展示】
中秋節(jié)本是闔家團聚的日子,但洛陽市瀍河區(qū)法院老家屬樓里卻發(fā)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9月18日晚,一對空巢老夫婦被發(fā)現(xiàn)死在了出租屋里,遺體已經腐爛發(fā)臭。這對空巢老夫婦的離世再次給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了個醒:要?;丶铱纯?。
9月16日上午,瀍河區(qū)法院老家屬樓的老楊(化名)準備給一樓的老夫婦送點新鮮蔬菜,老楊敲門之后,發(fā)現(xiàn)里面無人回應?!爱敃r也沒在意,以為他們不在家,就把蔬菜放在了他們家門口?!崩蠗钫f,那對老夫婦生活條件不好,經常有鄰居為他們送點生活用品。“中秋節(jié)的前一天,那對老夫婦的侄外孫女來給老人送月餅,一直敲門都沒有人應?!崩蠗钫f,下午,老夫婦的侄外孫女又來敲門,還是沒人應。
“老人的侄外孫女趕緊找來老夫婦的二兒子,打開門后才發(fā)現(xiàn),兩個老人已經悄然離世?!崩蠗钫f,老人的二兒子立即報警,警方處理過現(xiàn)場后,將遺體運走。
據樓內居民王女士透露,這對老夫婦,男的有60多歲,癱瘓在床已經10多年了,一直靠老伴照顧;女的有50多歲,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
“去年4月,老兩口被兒子送到這里,之后很少見到有親人來看望?!?王女士說,房子是老夫婦的二兒子租的,老夫婦很少出門,也沒有鄰居知道他們叫什么。
今年7月1日,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丶铱纯础弊鳛榉蓷l款寫了進去。
關愛空巢老人除了要子女?;丶铱纯赐?,還要定期陪老人去體檢。心靈安慰和身體健康對空巢老人來說同樣重要。
【多維解讀】
1.探索問題的根源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年輕人喜歡到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工作定居,同時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住房條件也有所改善,許多子女都傾向于與老人分開居住,造成老人空巢。盡管“?;丶铱纯础币呀浟⒎ǎ?,就目前我國國情看執(zhí)行難度很大。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不是兒女不愿意回家看看,不想跟父母過個團圓年,農民工不出去打工能行嗎?幾畝地的微薄收入能維持當今的高物價生活嗎?平民百姓在異地打工想回家陪陪父母再急切,又怎奈得了鐵路“一票難求”的現(xiàn)實國情?那些在私企工作的打工族們,他們又何嘗不想回家看看呢?可諸多限制只能令他們望家興嘆,這就是“?;丶铱纯础绷⒎ㄈ菀讏?zhí)法難的現(xiàn)實國情,更是空巢老人悲劇一次次上演的深層根源。
2.培養(yǎng)一種看望習慣
在道德約束日趨乏力的情況下,“常回家看看”已然成了酸楚話題,也的確需要法律約束、規(guī)范和督促,并使之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時下,老人與子女之間因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同,代溝越來越深,共同語言越來越少,這使得老人盡管衣食無憂,精神生活卻十分孤寂和落寞。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要讓親情看望世代相傳,僅僅靠道德力量遠遠不夠,必須用法律強制兒女“常回家看看”,既完成兒女的看望義務,也培養(yǎng)一種看望習慣,升華一種親情力量,更傳承親情看望美德。
3.政府要擔起養(yǎng)老重任
對于空巢老人,政府應當有所作為。人都會老,但并不是每一個老人都有兒女。大量的“丁克”夫婦、失獨夫婦,根本沒有兒女可以依靠;就算那些擁有兒女的夫婦,也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因此,要想讓每一個老人老有所養(yǎng),政府責無旁貸。而要做到這一點,在于大力發(fā)展社區(qū)養(yǎng)老。比如,興建社區(qū)食堂,讓老人不再為一日三餐勞心費神;興建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讓老人老有所樂;引進社區(qū)保健醫(yī)生,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基本的醫(yī)療保健服務……
4.借鑒別國先進經驗
法國的一種做法值得借鑒。在法國,許多社區(qū)為老年人免費提供一種名叫“你好嗎”的服務項目。在每天同一時間,計算機系統(tǒng)將自動給老人打來電話,老人拿起電話后,可聽到計算機錄音系統(tǒng)的一句問候“你好嗎”,隨后會聽到:“如果您今天很好,請放下電話。如果您今天感覺不好,請立即撥打緊急求救電話811。”如在45分鐘內,老人仍不拿起電話,就會有人登門查詢。試想,若是洛陽的那對老夫婦能夠享受到類似服務,悲劇或許就不會發(fā)生。
【適用文題】
老有所養(yǎng)、法律尊嚴、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發(fā)展社區(qū)養(yǎng)老等。
二、“道德問題法律化”是一種軟暴力
備受關注的《南寧市城市公共汽車客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9月24日出爐,這是南寧市首次就城市公共汽車客運立法?!稗k法”明確規(guī)定:拒絕給老幼病殘孕讓座,經勸阻仍不改正的,駕駛員、乘務員可拒絕為其提供營運服務?!熬芙^提供服務是不是就要趕下車?”意見稿一出,立即引起廣泛爭議,有支持者認為,公交立法是進步,該規(guī)定能規(guī)范、塑造乘客文明乘車行為。而反對者則提出,不讓座是道德問題,通過立法“強制”,混淆了法律與道德,有點變味,可操作性不強。
【多維解讀】
1.強制讓座是一種惰性思維
將道德問題法律化,是以違法的方式對付不文明的行為,竟還有不少支持者,讓人看到了法治建設還需要更多的努力。這么多年來,“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觀念的傳播,并沒有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將道德問題法律化的亢奮沖動,他們迷戀立法,解決社會問題遇到麻煩,就立刻相應地進行法律的強制,而不管這問題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通過法律手段解釋道德問題,并不是信仰和尊重法律,而恰恰是反法律。
2.道德問題豈能謀求法律解決
拒給老幼病殘孕讓座,是道德問題,而“把人趕下車”,則是法律問題。道德是什么?就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道德對人們的行為雖然具有約束力,但不具有強制力。道德主要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tǒng)習俗、社會輿論來實現(xiàn)?!氨┝Α睆娭谱屪且哉x之名戕害同等權益者的正當權益。同老、弱、病、殘、孕者一樣,拒絕讓座者也擁有占座權,大家共同遵循著“先來后到”的社會默認游戲規(guī)則。以“拒絕為其提供營運服務”相威脅,讓拒絕讓座者讓座,其客觀結果是以正義之名剝奪了一部分人乘車的正當權益,剝奪了他們享用社會公共服務的平等權益,表面看是對錯誤的懲罰,其實是用一種錯誤懲罰另一種錯誤。
3.不要讓立法使讓座的美德變味
讓座是一種美德,除了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外,也是對個人道德素質的檢驗。是否履行道德責任,完全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信念和精神境界。在公交車上,占座的乘客能夠主動給他人讓座,說明他有道德,善良,樂于助人。相反,如果不讓座,說明他沒道德,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不讓座只是道德上的錯,而趕人下車則是法律上的錯。傳播文明應該以文明的方式,而不能以不文明、反法律的方式去對付不文明行為。道德總是柔性的,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勸說,解釋,說服,很多時候效率很低,需要傳道者的耐心。
【適用文題】
法律意識、公平正義、公權力失范、道德問題法律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