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品讀的名家時文,都是借物明理的散文。文章的思想之光一一劃過腦際,觸發(fā)了我對借物明理散文的幾點思考。
一、“物”與“理”有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聯(lián)想才自然貼切,有說服力。面對一杯沒有豆渣、香味純正的豆?jié){,你也許會止于一飲而盡。散文家葦?shù)褏s不是這樣,“我一邊享受著豆?jié){醉人的芳香,一邊感慨不已”。于是,合情入理的聯(lián)想一一亮出:豆渣——痛苦磨難……;去渣豆?jié){——無滋無味的人生;溶解豆渣的豆?jié){——有價值的原味生活……你看,揭示豆?jié){與人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水到渠成,多自然啊!真是“小豆?jié){自然連接大生活,小物件處處牽手大人生”。葦?shù)训摹跺忮嗽抖節(jié){》分明是引導讀者“邂逅”并品嘗美妙的“豆?jié){人生”。請欣賞:
邂逅原味豆?jié){
葦 笛
只一口,我便愣住了——濃郁純正的香味是如此熟悉如此親切,讓我想起了童年時常吃的炒黃豆。一小口一小口,我一邊慢慢品嘗,一邊打量豆?jié){小攤,攤上很是清爽,一盆泡好的黃豆、一臺豆?jié){機。賣完榨好的豆?jié){后,攤主熟練地舀了幾勺黃豆倒進豆?jié){機里,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打開開關,豆?jié){機開始工作,不到十分鐘,豆?jié){榨好了,攤主將豆?jié){依次倒入排好的杯中,直到豆?jié){機空了下來。豆?jié){機這一空,空得我大為驚訝:“豆渣哪去了?”
“沒有豆渣呀?!笨粗殷@訝的樣子,攤主笑了,“這款豆?jié){機的性能特別好,豆子磨得很充分,一點豆渣也不剩?!睌傊麟S意地說著,似乎在說一件平常事;而我,真的驚呆了——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在家里榨過豆?jié){,我也曾無數(shù)次見人磨過豆?jié){,但無論哪一次,與豆?jié){相伴而生的,都是一大堆豆渣。
那一刻,面對空空的豆?jié){機,我恍然大悟——正因為每一粒黃豆都被徹底磨碎,正因為豆?jié){機里未剩下一點渣滓,才有了豆?jié){那濃郁純正的香味;而這,才是豆?jié){的原味啊。反過來,當大量的豆渣被我家的豆?jié){機濾掉后,我也只能喝到寡淡無味的豆?jié){了。
離開那家小攤時,我又買了一杯豆?ji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邊享受著豆?jié){醉人的芳香,一邊感慨不已。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杯豆?jié){呢?面對生活的痛苦、面對塵世的挫折、面對情感的磨難……面對種種不如意,許多人下意識地排斥,將它們當作“豆渣”棄之不顧;殊不知,如此一來,他們的人生也就會變得蒼白平淡無滋無味。只有那些豁達而睿智的人,才敢于接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眼淚還是歡笑,無論是甜蜜還是酸楚,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無論是慈悲還是仇恨……所有的一切,他們?nèi)P接納,并且在心中不斷咀嚼不斷反?。欢麄?,也就因此擁有了原味的生活,也就因此嘗到了生活的真正滋味——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啊。
(2013年5月10日《揚子晚報》)
二、“物”可平凡常見,“理”須“發(fā)人未發(fā)”,獨到新穎,才有穿透力。人們對名句“草盛豆苗稀”耳熟能詳,但對“草”與“豆苗”一“盛”一“稀”的狀態(tài),恐怕很少有人作過褒貶抑揚的現(xiàn)實思考。《邂逅一句古詩》的作者不僅思考了,而且多有顛覆性的哲理慧語——“人生在很大意義上,在于如何經(jīng)營豆苗和草”;保持一塊“草盛豆苗稀”的“心地”吧,不妨讓人生的“無用之事”“盛”一些吧,讓太多太強的欲望“稀”一點吧,這樣,才能“品嘗到生命深處的愉悅,嗅到天然的、毫無雜質(zhì)的馨香”,才能喝上“心靈泉眼”流淌出來的“清泉”?!案L镌谛模患偻馇蟆?,這八字蘊含的人生哲理顛覆了流傳甚久的積習陳見,燭照人生,這就是借物明理的穿透力!讓我們共赴這“邂逅”之旅:
邂逅一句古詩
姜仲華
“種豆南山下……”晚飯后,6歲的女兒背古詩,當背到第二句“草盛豆苗稀”,對這首詩早已熟悉的我,心里忽然輕輕地動了一下。
草盛豆苗???我不禁好奇,想:“你是種豆呢,還是種草呢?”仿佛聽見一個聲音說:“還用說,我是種豆?。 ?/p>
我問:“草比豆苗多啦!你還若無其事?還寫成詩?簡直……簡直‘沒心沒肺’!簡直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一剎那,我似有所悟:也許人生就妙在這里:越單純、不算計,越能品嘗到最本質(zhì)的幸福。越算計,算無遺策,也會自己裹進去。草盛豆苗稀,是一種無心之樂、無心之美。不算計,得失成敗,都隨便。忽然想到,陶淵明的“草盛豆苗稀”這塊地,也可比人的心地;豆苗和草,可比人生的兩類事——豆苗,是人生的“有用之事”,如吃飯、掙錢、事業(yè)、名利、成功等等;草,是人生“無用之事”,如田園,靜坐,野游,賞月,聽雨,看雪,喝茶,讀書……
人生在很大意義上,在于如何經(jīng)營豆苗和草;豆苗和草的比例,草是否重要,決定了人生的很多東西,比如價值取向,苦樂體驗等等。按許多人的想法,見到“草盛豆苗稀”,會心急火燎立即除草,補齊豆苗。這樣,豆苗就太“密”了,沒有草了,欲望太多、太強了,心里就會“滿”,密不透風。
不禁想到,人們心情焦慮,并非缺吃少喝,而是欲望太多,眼睛盯著“好事兒”“好生意”……那么多“好”,在心里倒騰,便鉚足勁兒去抓,心里密密麻麻的,心情變得蒼白枯干。倒不如這位“草盛豆苗稀”的人,心里沖淡、自足。
一個“稀”字,妙。心中開闊疏朗,可以從容穿行,無所牽掛。因為“稀”,看見了天上的光,看見了飄逸的云,聽見了蟲聲鳥聲,擁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草盛豆苗稀”這句詩寫出后一千多年,有位叫張愛玲的女子,又寫道:“人生的樂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上呢!”她也知道了“草”的妙處,和陶淵明堪稱千古知音。
“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品嘗到了生命深處的愉悅,嗅到了天然的、毫無雜質(zhì)的馨香,開掘出了心靈里面的泉眼。因為總能喝到里面的清泉,所以,粗茶淡飯,他也吃得滋味深長。
在這個無事的夜晚,我和這句古詩邂逅了。這句詩讓我知道了,福田在心,不假外求。
(2013年5月7日《揚子晚報》)
三、“借物”摹狀具體,“明理”觸摸現(xiàn)實,深度挖掘,有震撼力。小區(qū)里名貴花卉殘缺凋零,“拉拉秧”張狂肆虐。其“弱‘花’強食”之過程,作者細致描摹,使之成為“明理”之有力鋪墊。文章用“反復思索”一轉(zhuǎn),辟出新論。新論之“新”,在于觸摸社會現(xiàn)狀,提倡匡正祛邪——當今社會,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崇高與腐敗正如小區(qū)的這場生存之爭,“我”因除惡反被“咬”幾口的遭遇也不鮮見。讓那些“阻礙美、破壞美、妒忌美的拉拉秧式的人或物,事或行,都會統(tǒng)統(tǒng)地遠離我們”的呼喊,體現(xiàn)了作者可貴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給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令人思考。請傾聽作者的娓娓訴說和振聾發(fā)聵的呼喊:
清除葎草 陳慶禮
在我家居住的小區(qū)里,不論是樓前屋后,還是花園路邊,人們經(jīng)??吹竭@樣一種植物,它剛出土時,枝葉上就布滿凹凸起伏的麻紋,看上去比一般的草類壯實得多。出土不長時間,每棵幼苗會分蘗出許多深青色的枝蔓,綿延好長好長。枝蔓上還長著稠密的小刺,像鋸齒或鋼銼樣。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植物,同時,總想不通,此類長相并不怎么招人喜愛,普通尋常的雜草,為什么能年年生長在大庭廣眾之下呢?后來經(jīng)多方打聽,才知道當?shù)乩习傩战兴恚瑫旧戏Q它為葎草。是一種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草本植物。
春天,拉拉秧的周圍生長著許多無名小草和多種栽培的名貴花卉,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爭奇斗艷,鮮嫩爽目。一開始,花和草兒長得很快、很旺,但不知怎么回事,花草卻漸漸地萎縮了,葉片有的枯黃,半是凋零。一次,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想看個究竟,用雙手分開密匝匝的草叢,一下子愣住了,??!原來小草、花卉的根部和腰身被拉拉秧的枝蔓死死地纏繞著,我想把它們分開,可費了很大氣力,竟然沒有拽動,手和胳膊反而被“咬”了幾口,很快現(xiàn)出幾條血道子,火辣辣的疼。我忙把手縮回,心里咒罵起這不友好的東西,同時也為花草的命運擔心。
夏天,在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拉拉秧毫無顧忌地瘋長起來,枝蔓幾乎布滿樓下空地,覆蓋花園美麗有序的冬青、黃楊、杜鵑、月季等;還有的像青蛇一樣挺身昂首爬到高高的玉蘭和桂花樹上,拉拉秧儼然成了小區(qū)、花園里的主角和主宰。受傷害的當然是小區(qū)的環(huán)境和花園里的樹木花草。沒幾年光景,小區(qū)初建時的那種樹木蔥蘢、花卉絢麗的多彩景象,日漸暗淡失色,殘缺凋零。
最近,我反復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人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美嗎。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主動伸出手來,自覺興利除弊,那些阻礙美、破壞美、妒忌美的拉拉秧式的人或物,事或行,就會統(tǒng)統(tǒng)地遠離我們。 因為,一切與時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文明不相和諧的音符是注定要被清除的。真理必將戰(zhàn)勝謬誤,正義壓倒邪惡應該是條鐵的定律。
(2013年5月11日《人民日報》)
借物明理文章構(gòu)思立意的自然、新穎、深刻,顯示出自作者的靈感、頓悟,可謂“妙手偶得”;其實,作者高超的觀察力、洞察力、聯(lián)想力和語言表達力,深厚的閱歷積淀、正確的價值理念和社會責任感,才是作者思想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