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淺述問題教學的含義及施行意義,以及中職語文問題教學的現(xiàn)狀,重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中職語文問題教學質(zhì)量的思路。
關鍵詞:中職語文 問題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10-02
問題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目標之一。當前中職語文在教學過程當中雖改變傳統(tǒng)教學法,多采取問題教學,并且獲得一定成效,但并沒有真正地實現(xiàn)新課改的三維目標。教學過程當中,情境創(chuàng)設淡化,問題設計缺乏合理性等問題,對問題教學的效果帶來不良影響。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仍舊處于問題性的水平較低階段,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內(nèi)在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的調(diào)動,興趣沒有被激發(fā),學習的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語文問題教學表面上以問題為引導,實質(zhì)上仍舊是滿堂灌。要突破當前中職語文問題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根據(jù)中職學生的實際,尋找符合學生實際的語文問題教學方法。
1 問題教學的含義及施行意義
1.1 問題教學之含義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問題教學由馬赫穆托夫提出,在他看來,從內(nèi)部結構觀點而言,可把問題教學課這樣看待:問題性的水平較高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的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組織學生們進行探索活動,學生們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問題性的水平較低的,是教師自身提出問題且解決問題,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問題之中。在教學過程中,高水平的問題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能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能讓學生深入思考并解決問題,學生的智力任務重,趣味又濃。反之,低水平的問題教學是教師設疑解疑,學生被動參與,趣味降低,達不到教學效果。
1.2 中職語文施行問題教學的意義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問題教學的高水平必須體現(xiàn)在所設置的問題必須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并能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科目的特點,既注重基礎性又能兼顧專業(yè),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一,落實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變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問題教學中,通過問題設置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改變以往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學生處在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tài)。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真正的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其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問題探究過程需要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在交流當中產(chǎn)生智慧碰撞之火花。中職生通過對問題的充分探討,交流合作解決問題。既能使學生獲得克服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驗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合作帶來的甘甜果實,從而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提升綜合素質(zhì)。問題教學要求學生認真思考、準確概括,并進行判斷推理,有助于推進中職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鍛煉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深刻性及批判性。其三,有助于中職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問題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不單純的依靠老師。特別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既獨立由協(xié)作,有助于中職學生養(yǎng)成一種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意識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同時,通過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夠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四,有助于改變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的尷尬局面,提升教學成效。
2 中職語文問題教學的現(xiàn)狀
2.1 情境創(chuàng)設淡化,無法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職語文問題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設置問題的情景淡化,為問題而問題,多數(shù)教師注重的仍然是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無法充分調(diào)動中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感。著名的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沒有想辦法讓自己的學生產(chǎn)生情緒激昂與智力振奮的心理狀態(tài),而急于傳授知識,沒有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容易帶來疲倦。當前中職語文問題教學中問題沒有經(jīng)過慎重的取舍,知識難以融入到情境當中,對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中職生來說,就無法激發(fā)他們對于語文學習的情趣感,從而彰顯語文的美感和活力,忽略了中職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心理需求,無法挖掘中職生內(nèi)在的潛力。
2.2 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欠缺,問題提問以教師為主
其一,教師進行問題設計時,只簡單依照教綱或單純依據(jù)自身對于教學與參考資料的理解,進行教學目標與重點的確定,沒有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忽視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一方面,問題設計脫離了中職生生活,十分單一,和中職生的特點不相符,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問題設計欠缺科學性,設計太難的問題,因超出了學習的實際水平使其學習的自信心降低,設計過易的問題無法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的興趣。其二,教師是提問的主角,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在中職語文的問題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多按照事先設置好的問題進行提問,引導學生跟著自身的思路走,學生提問題的情況少見。和“滿堂灌”的本質(zhì)一樣,這類提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權,自身思維沒有得到發(fā)展,從而導致缺乏學習興趣。此外,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答案,多依據(jù)教學參考書及相關資料確定,中職生因認識能力與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性,很難與教師所預設的答案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對教師的標準答案產(chǎn)生依賴、怠惰心理。
2.3 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
其一,在語文課堂當中,教師設置問題中,互動環(huán)節(jié)少,學生沒有做到口動、手動和腦動,教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無法生成啟發(fā)心智的問題。導語文的問題教學過程當中,小組合作無效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合作之時出現(xiàn)探究障礙;合作探究缺乏明確的目標,分組交流沒有實質(zhì)成效,導致交流跑題;從而,小組合作趨于形式化,不僅浪費課堂實踐,也容易給學生帶來興趣降低、倦怠等消極情緒。其二,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過程中,中職生的思維沒有真正被調(diào)動,問題與活動脫節(jié),使實踐活動過程達不到目標。
3 提升中職語文問題教學質(zhì)量的思路
3.1 根據(jù)中職生實際,開展行之有效的語文問題特色教學
中職教育以培養(yǎng)合格實用的技能人才和以就業(y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根據(jù)中職學生的特點,開展行之有效的問題教學。教學中,必須根據(jù)所教學生的基礎和專業(yè)特點,通過問題教學的開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得學生有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之主人。因此,在語文問題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問題既能立足文本又能拓展課外,從而,以最佳的效益、速度、效率促使學生在技能和知識,方法和過程,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這“三維目標”上得到協(xié)調(diào)、整合以及持續(xù)的發(fā)展進步,以實現(xiàn)預期教育目標,從而滿足個人與社會的教育價值需求。如在梁衡所著的《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散文,作者著力展示人物魅力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如何在教學中,通過問題的設置,讓學生了解瞿秋白,讓學生了解作者對革命、對人生、對人性的綜合思考呢?本人在開展課堂問題教學中,根據(jù)所教的護理專業(yè)學生的特點,設置了如下問題:(1)你知道瞿秋白是誰嗎?(2)文章是如何評價瞿秋白的?(3)為什么說:“瞿秋白像一幅永遠都讀不完的名畫?”(4)瞿秋白是如何看待生死名的?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5)文章標題《覓渡,覓渡,渡何處?》有何含義?(6)你有怎樣的人生規(guī)劃?通過學生查找相關知識鏈接,討論和解答,推動學生走向人物的復雜而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調(diào)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3.2 加強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有效提問
其一,問題情境指的是學生所接觸的學習內(nèi)容和自身已有的認知水平不平衡、不和諧之時,學生對于疑難問題需通達解決的心理。這一心理困境,包含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任務當中所遇到未知知識、學習探究新知識的動機、學生對于解決當前任務潛在的可能性等等成分。問題教學就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運用精彩的故事,通過開展小組解題競賽、師生角色反串和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方式進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中職生進行喚醒、激勵、鼓勵的一個過程。這使得課堂教學內(nèi)容趣味化、游戲化,并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提升中職生學習的興趣、參與到課堂當中的積極性,進行主動學習,積極地思考和解決所遇的問題。其二,注重教學提問的藝術性,進行有效提問。教師的教學提問藝術水平對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應當運用好課堂提問這門藝術,開發(fā)中職生的潛能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實效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例如,在提問的方法方式上,可分層次提問,從不同的角度提問,設置懸念,將問題化繁為簡、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在特定的情境當中用關鍵詞語提問;采取追問形式進行提問,從而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并激發(fā)學生們進一步探究之欲望,使得學生們的思維更為深刻。
3.3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課堂參與度
學習是學生主動在頭腦當中進行知識構建的過程,學習過程并非簡單的輸入、存取、提取信息,而是新舊知識雙向的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當中,寶庫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重組、轉變。因而,教學活動并非教師進行知識傳遞,而應是學生進行知識的處理與轉換,學生是教學活動之中心。中職語文的問題教學就要喚醒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則應教會學生們提問題,培養(yǎng)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根據(jù)中職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相對較為薄弱的特點,教師應當善于點撥,使得學生豁然開朗;運用對比與類比手法,讓學生生疑并解疑;進行適當表揚鼓勵,以激發(fā)學生們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圍繞矛盾點、模糊點、興趣點、空白點、延伸點提出質(zhì)疑,適當?shù)倪M行問題的篩選、歸類合并。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并在各種活動當中積極地探究,從而獲取新知識,鍛煉自身的能力,培養(yǎng)健康積極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演講詞和新聞這一課程當中,教師引導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通過多媒體技術簡短的展示圖片和音像等,讓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后說明演講詞和新聞的特點,課堂重點在于采取活動演講、聯(lián)系播報的形式,完成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來。
4 結語
中職語文進行有效的問題教學,符合時代發(fā)展之需求,是確保中職生健康成長之需要,同時是實現(xiàn)新課標目標的需要。正視中職語文問題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以往學生在語文教學當中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從而讓學生在交流當中獲得新知識,鍛煉思維的深刻性、準確性、敏感性和批判性,使學生能更主動學習,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 趙海濤.論美國“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2):50-53.
[2] 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師[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李俊梅.“問題教學法”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