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古代詩歌兼具了音樂和繪畫的藝術,是古人抒情言志的載體,并在我國的文學歷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朗讀在古代詩歌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初讀,把握詩歌韻律節(jié)奏;熟讀,掌握詩歌內涵意象;深讀,切實體會詩歌情感。
關鍵詞:朗讀古代詩歌 教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109-02
On Reading Aloud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Xu Hongbo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Fuxin Liaoning,China 123000)
Abstract:As long art forms,ancient poetry takes note of the art of music and painting,is the carrier of the ancients will and emotion, and hold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Re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through the early reading,to grasp the rhythm of poetry;Perusal,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imagery;Deep reading,truly feel emotional poetry.
Key Words:Read the Ancient Poetry;Teaching;Effect
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到宋詞,我國的詩歌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其優(yōu)美綺麗的韻律和文化底蘊無一不引人入勝。那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深刻的感知這一切呢?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詩歌的教學是需要通過朗讀去感受其韻律美、繪畫美以及情感美的。另外,我國古代詩歌的特質也決定了朗讀是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古代詩歌語言意境之美的重要方法。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對朗讀教學古代詩歌的方法也是推崇備至,他指出:“朗讀是母語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梢?,朗讀是漢語教學尤其是古代詩歌教學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 初讀,把握詩歌韻律節(jié)奏
朗讀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而所謂“朗讀”即是要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的讀出來,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
在初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并在朗讀過程中讀出語調、語氣等,這樣就可以正確的理解詩歌的內容、體味其情感意蘊,又因為古代詩歌的語言形式均是文言,因此,只有讀準了字音才能夠正確的理解詩歌的意義。如在《敕勒川》這首詩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一句中的“見”字應當讀作“xiàn”,當做“出現”來理解,可以生動形象的表現出水草豐富、牛羊肥壯的景象。
古代詩歌還具有語言形式多樣性的特點,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長短句等均呈現出不同的語言形式,因語言形式的不同朗讀時的停頓方法也就不盡相同,只有正確的理解了詩歌的內涵,才可以讀出意境。這就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斷句方法,并讀出詩歌所要求的語氣和語勢等,進而領會詩歌無窮的魅力。如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中的“嚱”字就難倒了不少人。而如果通過初讀在結合肯文的注釋,學生就可以得知這個字讀“xī”音,“噫吁嚱”則表達了使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禁的感慨和驚嘆,然后學生再聯系后面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就可以進一步了解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了。
2 熟讀,掌握詩歌內涵意象
古代詩歌主要是通過意象來營造意境并表達情感的,而詩歌的意象不僅融合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還摻雜著所要表達的藝術情感。若想讀懂詩歌就要先把這些意象揣摩明白,所以這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就需要熟讀。熟讀指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在理解基本意義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等方式方法去解讀作者在詩歌中所要營造的意境,并體會作者通過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正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一樣,這樣既可以理解了詩歌內容的主旨,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四句的教學就可以通過熟讀,鼓勵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對這四句詩歌進行解釋:“松林竹葉之間,漏下了絲絲月光,清流緩緩而下,敲打著山石,宛如一曲悅耳動聽的樂曲。竹林喧鬧、蓮葉搖動,啊,這都是浣女漁人歸來時的喜悅啊!”當學生理解了這幅清新“山水畫”意境的同時,也就理解作者王維關于生活的志趣了。
另外,熟讀詩歌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因為詩歌都具有意境美,而這種美對于學生而言是不易于表達出來的,就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樣,需要借助想象和聯想并通過一定的語言組織再現出來,因此,在課堂的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朗讀并根據具體的語境進行聯想,進而充分的掌握語言的應用技能。
3 深讀,切實體會詩歌情感
通過對古代詩歌的產生以及發(fā)展的了解可以知道,詩歌都是詩人以情感為出發(fā)點進行創(chuàng)作的,鑒于“感人心者,必先乎情”的道理,讀者只有帶“情”的去朗讀詩歌,才可以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因為詩歌是一種至情的語言表達,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深讀詩歌不僅可以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涵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還可以成為學生通過詩歌的文字進行情感體驗的媒介。如《將進酒》這首詩,其感情主線是由悲到歡,由歡至憤,最后到狂的一個過程,期間感情變化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緊緊的抓住主線,從詩歌中挖掘出反映情感的詩句,然后根據所反映的情感教導學生進行學習性的朗讀,例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一句就應要求學生以一種人生易老,大事未成的情感進行朗讀;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就要以自信昂揚的情感進行朗讀。只有將詩歌的情感主線牢牢掌握后才能對詩歌的內容進一步的理解。
在深讀的過程中,應該教導學生根據詩人經歷、詩歌情感基調的不同而進行或沉重、或舒緩、或明快、或激昂的朗讀,比如杜甫的“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要讀的沉郁頓挫;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要讀的悠然自得;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要讀的清新明快;而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則要讀的慷慨激昂。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藝術瑰寶,其優(yōu)美和諧的韻律、豐富深刻的內涵以及清新雋永的意境無不讓我們意猶未盡,因此,我們在學習解讀古代詩歌的過程中不僅要感受其韻律節(jié)奏還要欣賞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情感,顯然,朗讀是學習詩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總之,學習古代詩歌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而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體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通過初讀、熟讀和深讀這一系列的朗讀學習,不但可以誘發(fā)學生學習詩歌情感世界的興趣,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對詩歌產生更加多元的理解,從而收獲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施茂枝.體驗感悟: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6(2):30-35.
[2]王忠厚.古詩和古詩教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程仲.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之我見[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2).
[4]裴玉琪.賞讀古詩詞 積淀文化底蘊——《小學生古詩文背誦的研究》課題階段小結[J].教學與管理,2005(2):50.
[5]陳皓.淺談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下旬),2010(10):36-37.
[6]蔡冬霞.詩歌教學“讀”字當頭[J].新教育,20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