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創(chuàng)作于1600—1601年。直到現(xiàn)在,依然震撼人心,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在帶給人們無盡悲痛的同時,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尤其征服了讀者,并受到廣泛的研究。筆者僅從《哈姆雷特》的思想性、藝術(shù)性入手,簡述莎劇的魅力。
關(guān)鍵詞:哈姆雷特 悲劇 藝術(shù)魅力 語言大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87-01
《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悲劇中占據(jù)著最高位置: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突然之間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父親暴卒,叔父克勞狄斯篡位,母親嫁給了叔父。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是叔父毒死了自己。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報仇,洋裝發(fā)瘋以迷惑仇敵,伺機行動。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機,決定除掉他,而哈姆雷特為進一步證實真相,也授意戲班子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藙诘宜构惑@恐萬分。哈姆雷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在激憤中哈姆雷特還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雷特出使英國,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雷特得知內(nèi)情后,中途逃回丹麥。情人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要為父報仇,克勞狄斯借機陰謀安排他和哈姆雷特決斗。最后,哈姆雷特在決斗中刺死了叔父,而自己也和母親一起中毒身亡。
《哈姆雷特》思想內(nèi)容的深刻性?!豆防滋亍啡〔挠?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然而,莎士比亞把它改編搬上舞臺,絕不僅僅為了再現(xiàn)中世紀的封建復仇故事,而是以精湛的藝術(shù)形式,博大的思想內(nèi)容,使之成為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抗封建意識的悲劇作品。莎士比亞在劇中曾經(jīng)通過哈姆雷特之口對戲劇的目的作過如下說明:“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的模型。”莎士比亞的悲劇時期,正是英國統(tǒng)治由盛轉(zhuǎn)衰之時宮廷揮霍無度,社會動亂不堪,王室同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哈姆雷特》雖然穿的是中世紀丹麥宮廷的舊服飾,上演的卻是作者所處的時代的歷史新場面。
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shù)上的突出成就之一。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復仇是該劇的主要情節(jié)線索,三條復仇的情節(jié)交織在一起,其中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為主線,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復仇為副線,三條線索既互相聯(lián)系,又彼此襯托。在復仇情節(jié)之外,劇中還穿插了哈姆雷特和奧菲利婭之間的不幸愛情,寫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間真摯的友情,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對友誼的背叛,以及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在起著充實,推動主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同時,也使整部劇作的情節(jié)構(gòu)架越發(fā)顯得錯落有致,枝繁葉茂。成功的人物性格塑造是莎劇藝術(shù)的另一個特色。《哈姆雷特》在人物塑造上常常通過對比襯托的手法使劇中人物各具特色。比如同是反面人物,克勞狄斯陰險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對人和氣,善于籠絡(luò)人心,暗地里卻兇狠無比;波洛涅斯精于阿諛奉承,在兒女面前儼然一副寬厚嚴厲的長者面孔。在正面人物中,霍拉旭同哈姆雷特志同道合,抱有共同的人文主義理想且同樣富有正義感,但與憂郁沖動的哈姆雷特相比,霍拉旭則顯得冷靜老成。也正因為如此,他沒有哈姆雷特身上那種不怕犧牲、挺身而出的使命感與英雄氣。
《哈姆雷特》還充分運用戲劇中的“獨白”這一傳統(tǒng)手法,來揭示主人公的內(nèi)心活動,使其性格越加豐富和深刻?!豆防滋亍啡珓≈魅斯闹匾毎坠灿辛沃?,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場那段“生存還是滅亡”的著名獨白。他不僅本身是一偏極富哲理的佳作,同時也是理解主人公復雜性格的一把鑰匙。哈姆雷特本來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由于突然的變故,他的思想感情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對人、對生活、對世界都產(chǎn)生了懷疑,加上肩上使命的沉重和敵對勢力的強大,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行動上的延宕以及內(nèi)心的苦悶和憂郁。通過上述獨白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對人生的思索,對周圍現(xiàn)實的揭露、批判以及內(nèi)心世界的煩悶與彷徨,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主人公性格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的理解。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所以莎劇的最大魅力還在于他的語言之優(yōu)美、豐富、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他的戲劇語言既不乏口語的生動活潑、也具有散文的流暢。他還將哲學的深刻、文學的優(yōu)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豆防滋亍穭≈泄防滋赜羞@樣一段獨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以及其他無數(shù)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jié)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在上面這段獨白中,莎士比亞巧妙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段,以他文學的優(yōu)美,來分析晦澀難懂的哲學問題。例如比喻:“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這里,就是把厄運比做毒箭;后來又把死亡比做“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還有排比句,如“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勁辛勞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它使句子流暢無比,有若行云流水?!豆穭∵€有很多名言佳句,被后人所吟誦,如“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葬禮上剩下的殘羹冷炙接著便用來做婚禮的佳肴了”。
哈姆雷特所提出的“生存還是滅亡”的重大命題,已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哲學命題。但是哈姆雷特的奮力一擊,已向我們昭示了它的答案:人應該為美好的理想而生存,為社會的正義而獻身。這或許就是這出偉大悲劇留給后世讀者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楊大亮,張軍.淺論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及其藝術(shù)特色[J].名作欣賞,2008(24):92-94.
[2]楊天地.試論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藝術(shù)特色[J].時代文學(上),2010(4):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