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是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設計教學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從所期待的教學結果進行逆推。“逆推法”共有六個步驟,每一步驟都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從而保證了課堂是“學堂”而不是“講堂”。
關鍵詞:教學設計 逆推法 以學為主 教學目標 課堂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38-02
1 為什么要進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
美國緬因州貝瑟爾國家培訓實驗室對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做了個實驗,同一批學生使用七種不同的學習方法,24小時后對所學內容的平均保持率統(tǒng)計如下:通過講授學習的知識,只記得5%;通過閱讀學習的知識,只記得10%;通過視聽結合學習的知識,還記得20%;通過教師示范學習的知識,還記得30%;通過討論學習的知識,還能記得50%;通過實踐練習學習的知識,可以記得75%;通過向他人教授或對所學內容立即運用,保持率高達90%。以上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學生被動的接受和主動參與學習會產生多大的區(qū)別。討論、實踐、自己教授或立即運用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這些正是我們教師應該多多采用的教學方式。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培養(yǎng)能力方面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
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研員張玲棣老師告訴我們要把英語課上成體育課的模式。因為英語是一項技能,知道語言不等于會會應用語言,只有讓學生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墒乾F(xiàn)在仍然有不少的英語教師還是喜歡滿堂灌,這樣的英語課被張玲棣老師形容為“教師跑圈”,教師在不停地跑,卻讓學生在一旁觀看,試想學生能在觀看中學會跑步嗎?
以學生為學習核心的課堂必定是高效的課堂,高效課堂有三個特點:精練的講授,恰當?shù)木毩?,有效的指導。何謂精練的講授呢?大量研究表明:師生課堂最佳時間比為1∶2。即,教師講授時間只占課堂總時間的1/3,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與互助活動占總課堂總時間的2/3。這就從時間上保障了“課堂是學堂而不是講堂”的本質特征。所以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是精練的講授、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必定能體現(xiàn)以學為主這一特征。
2 怎樣進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四點:鉆研教材、關注教學目標的確定與達成、設計全員有效參與的教學活動、注重教學反饋的實效。這四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活動和教學反饋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那么教學目標當如何確定呢?張玲棣老師告訴我們:“在做每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前,我們教師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學生將要學什么?學生學完后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或做不好的事?為此,設計教學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從所期待的教學結果進行逆推?!?/p>
“逆推法”的第一步是設定所期待的教學結果,以此定目標(本節(jié)課目標、單元目標);第二步根據(jù)目標定語言輸入方式;第三步確定語言輸出方式,即以何種方式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第四步考慮細節(jié),如怎樣導入與銜接;第五步設計板書;第六步編寫導學案。
下面以2012年仁愛版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8 Topic 1 Section A為例,詳細解析如何使用“逆推法”來實現(xiàn)以學為主的對話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設計中要注意的一些細節(jié)。
2.1 定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要瞻前顧后,考慮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因此,在定目標時既要確定本節(jié)課目標,還要考慮單元目標。
如何定單元目標呢?仁愛版教材的主編任滿紅老師說:“最佳教學效果是每教完一個topic,學生都能針對這個topic的話題寫一篇短文。”所以每個section的教學都要為本topic的寫作奠定基礎。Unit8 Topic 1的主題是“季節(jié)”,我期盼學生學完本節(jié)課能寫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jié)和原因;學習Section B后,能使用更多的形容詞來描述天氣、溫度;學習Section C后,能寫出不同季節(jié)的著裝;學習Section D后,能寫出每個季節(jié)的月份,每個季節(jié)的色彩等。這樣學完整個topic后,針對“季節(jié)”這個主題,學生就能順利寫出80個詞的作文了。
依據(jù)單元目標確定本節(jié)課的能力目標:Be able to talk about and write about the favorite seasons and the reasons.學生要能談論、寫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jié)和原因,就要掌握以下句子、詞組,以此確定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
(1)Learn to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season?/How is the weather in+season?
It’s a good season for doing sth.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pring,summer,fall or winter?
(2)Be able to talk and write about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fly kites,go swimming,go fishing,climb hills,make snowmen/make a snowman,Be able to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go for a picnic,go skating,plant trees.
前五個詞組是本課的重點,要求學生四會掌握,后三個詞組是教師補充的,目的是給每個季節(jié)配兩種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句型操練的素材和寫作素材,只要求學生能聽、說即可。當然目標的設定要切合生情,學生學有余力,方可拓展補充相關知識。
以上目標使用了learn to use,to be able to talk等詞匯,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如果使用“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或“help the students”等,體現(xiàn)的則是教師行為和教師目標。目標必須是可以測量的,因此還要避免將活動寫成目標,例如“read and know about the activities introduced in the text”就是活動而非目標。
2.2 定語言輸入方式:四種課堂活動
2.2.1 對1a至1c的課堂活動設計
本節(jié)課的三個重要句型有兩個在1a,四個重點詞組也在1a,所以1a是教學重點,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我對1a預設的目標是全體學生能當堂看著圖和提示詞復述出來,即完成1c的教學。要順利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給學生搭好階梯,在任務設計上有梯度,遵循面向全體原則,先全體再個體,下列兩種課堂活動可有效引導學生學習1a:
(1)采用全班一起問答,然后同桌問答的形式來學習“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How is the weather in…?”讓學生看著四季的圖片展開操練,通過提問四對學生檢測掌握情況。
(2)提供四個季節(jié)的圖片和相關詞組,讓學生集體說句子“It’s a good season for doing sth.”然后讓學生個體練習,通過提問八個學生來檢測掌握情況。
教參中沒有這么細的教學設計,如何進行語言輸入是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劃出新句型,告訴學生for后面的動詞要用doing的形式,再解釋一番為什么用doing,結果是學生知道了這個語言結構,但在實際應用中還會頻頻出錯。只有讓學生親歷體驗語言,在錯誤中自我糾正,才能真正掌握for doing的用法。前者是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灌輸給學生知識;后者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幫助學生在大腦中生成新的語言結構。
語言輸入時切忌把語言材料逐字逐句翻譯成母語,這樣做不僅浪費時間在母語上,而且使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在腦子里加上了一道翻譯程序,造成學生在聽、說英語的時候跟不上正常的語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盡最大努力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環(huán)境中。
通過以上兩種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操練了兩個目標句型,特別是解決了學生的易錯點(for doing)之后,就可以把1a綜合,這樣學生就能根據(jù)提示詞看著圖說出1a的內容,完成1c就水到渠成了。
在活動的設計上還要遵循循序漸進,層層拔高的原則。例如在語言輸入“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句型時,呈現(xiàn)給全體學生的提示詞有:What’s…like in…?Warm,在進行個體活動時,提示詞就簡化為“What…?Warm”,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積極記憶。
此處教學設計中跳過了1b,1b的內容是“Listen to 1a and match the seasons with the weather and activities”。這個任務太容易了,只要學生認得這些詞,不需要聽1a就能完成。
2.2.2 對2a的課堂活動設計
2a部分通過聽音、填空,以及表達喜好的方式再現(xiàn)四個季節(jié)以及不同季節(jié)適合的運動,對比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xiàn)在時的用法。在學生做完聽力填空之后,我采用Chain work的方式,即A問B答,B問C答的方式,讓學生操練新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pring,summer,fall or winter?”接下來用PPT呈現(xiàn)中文句子“你最喜歡哪種動物/顏色?”讓學生口頭翻譯,實現(xiàn)語言的遷移,令學生牢記“Which…do you like best…”句型。
分組朗讀2a兩遍后,再挖掉所有的動詞讓學生口頭填空,引導學生對比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xiàn)在時的用法。
2.3 定語言輸出方式:兩種檢測
2b部分是讓學生運用所學表達,談論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以及原因,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成檢測學生的語言輸出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我設計了兩種檢測形式,遵循從口頭到筆頭的原則,因為口頭表達是掌握知識的初級階段,筆頭解答是形成能力的高級階段。在語言輸出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
(1)口頭檢測:讓學生根據(jù)2b提供的提示詞口頭編對話。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在學生準備時,教師在班上不停巡視,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記錄學生不足之處,第二天在復習環(huán)節(jié)中予以彌補。然后每組抽取一對學生做匯報。
(2)筆頭檢測:遵循先模仿后創(chuàng)新的原則,給學生提示詞,教師口頭舉個例子,讓學生模仿范文寫短文,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記下有典型性錯誤的文章或有特色的文章,請這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讀出他們的作文,同時用投影機打出作文,請其他學生來點評修改。讓學生當老師是使學生記憶最持久的學習方式,這樣可以基本掃除學生的典型錯誤。
2.4 導入與銜接
(1)導入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導入要簡潔、快速、趣味,并能以舊帶新。本節(jié)課通過播放有關季節(jié)的英語歌The Four Seasons,讓學生在唱歌中熟悉了本課的單詞。根據(jù)直觀教學原則,再配以音標和圖片讓學生通過音標的音和圖片的形來學習單詞。
(2)銜接的語言要盡量用英語,教師帶頭說英語才能讓學生盡量使用英語。語言應簡潔、快速、流暢,要具備三個要素:明確的任務、約定的時間、恰當?shù)狞c評!
2.5 編寫導學案
導學案需具備以下三個功能:(1)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做一個明白的學習者。(2)讓學生明確課堂上的學習任務,在導學案中注明課堂練習。(3)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jù)先學后教原則,永不替代原則,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要代勞。所以對于簡單的單詞,而且是小學已學過的單詞,可以要求學生先自學。
根據(jù)問題教學原則,在導學案中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知識點(句型、詞組、語法、語言交際功能等)。例如,問“春天天氣如何?”可以使用以下兩個句子,請補充完整:What in spring?How in spring?試比較這兩個句型有何不同?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時,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自學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2.6 板書設計
PPT不能完全代替板書,板書的目的是強化重點。所以本節(jié)課的板書內容就是三個主要句型。
以上介紹的“逆推法”只是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法之一。教師們只要把握住衡量一節(jié)課的標準: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 而在于學生“學”了多少!那么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會把學生擺在主體的位置,從而保證了課堂是“學堂”而不是“講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