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地處陜西南部,北靠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東西,氣候資源獨特,柑橘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北緣地區(qū)最大的優(yōu)質柑橘生產基地。陜南柑橘主要分布于漢中、安康兩市,截止2012年,柑橘栽培面積達53萬畝,常年產量40萬噸,綜合產值達10億元,柑橘已成為陜南部分縣區(qū)農業(yè)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和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堅持高標準建園是推進陜南100萬畝柑橘產業(yè)化發(fā)展規(guī)劃實施的基礎。
1 園地選擇
柑橘對溫度、水分、光照、土壤、地形地勢等環(huán)境條件有特定要求,應選擇適宜的品種,因地制宜,在氣候、土壤、地形地勢與灌溉水源等綜合條件良好的地方建園。陜南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降雨較為集中,多在8—10月,分布不均,使不少地區(qū)果園出現(xiàn)春旱、伏旱的威脅,建園時要靠近水源或修建蓄水設施。在陜南地區(qū),應充分利用坡壁效應和冬季逆溫層效應,選擇小氣候條件良好的背風、向陽坡地種植柑橘。特別是在附近有水庫、湖泊、河流的地方建園,不僅能解決灌溉問題,而且有大水體對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冬季能減輕凍害的發(fā)生。低洼積水、冷空氣易沉積的地方不宜種植柑橘。
2 坡地建園
坡度在15°以下的緩坡地,順坡向起壟栽植。先順坡向抽槽改土,槽深、寬不低于80厘米,保證每立方米回填雜草、秸稈等有機物40千克、磷肥0.5千克,土肥分層混合填入,表土在下,底土在上。將地表部分活土層堆積形成凸起壟面,壟面寬不低于80厘米,壟高35~45厘米,樹苗栽于壟面上。行間開溝,小雨的雨水滯于溝內,大雨過多時雨水可慢慢排出。隨著樹體的不斷擴大,溝逐步加寬加深。橫壟上注意間作綠肥或采取生草栽植等措施增強溝的防沖刷能力。
3 平地建園
包括旱地柑橘園和水田改種的柑橘園,這類果園首先是降低果園地下水位和建好排灌溝渠。
3.1 開挖排、灌溝渠
旱地平地建園可采用寬畦栽植,畦寬4~4.5米,畦面有排水溝。地下水位高的,排水溝應加深。畦面可栽1行永久樹,兩邊和株間可栽加密株。水田柑橘園建淺溝灌、深溝排的排灌系統(tǒng)時應分開,根據建園時規(guī)劃的3級溝渠,由里往外逐漸加寬加深。洪澇低洼地四周還應修防洪堤,防止洪水入侵,暴雨后抽水出堤,減少澇漬。
3.2 筑墩定植
也是針對平地或水田地下水位高所采取的措施。結合開溝,將溝土或客土培畦,或堆筑定植墩。栽植后第1年,行間和畦溝內還可間作,收獲后挖溝泥壘壁,逐步將栽植柑橘的園畦地加寬加高,修筑成龜背形。也可采用深、淺溝相間的形式,2~3畦1條深溝,中間兩畦為淺溝,栽樹時,增加客土,適當提高高度。
4 栽植密度
合理的栽植密度,是根據各柑橘品種的生長特性、砧穗組合、地勢、土壤條件和栽培技術等確定。一般平地宜稀,山地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樹冠稀疏高大的品種如柚類宜稀,樹冠緊湊、矮小、成形較早的品種如特早熟溫州蜜柑宜密;適于機械化操作管理的宜稀,手工操作的宜密;行間宜稀,株間宜密;非計劃密植的宜稀,計劃密植的宜密。一般要求樹冠定型后,行間尚有l(wèi)米以上的空間為宜,即采取寬行密株的種植方式,這一點對于確保柑橘樹充分采光和橘園通風透光、減少病蟲滋生非常重要。陜南地區(qū)特早熟、早熟溫州蜜柑品種:如興津、宮川、大浦、日南1號等在淺山丘陵區(qū)可按2米×3米的株行距栽植(畝栽110株),在平壩可按2~3米×4米的株行距起壟栽植(畝栽83~56株);中、晚熟品種:如早熟椪柑、早熟臍橙、早熟雜柑等在淺山丘陵區(qū)可按2米×3米的株行距栽植(畝栽110株),在平壩區(qū)可按3~4米×3米的株行距栽植(畝栽74~56株);城固冰糖橘、朱紅橘等在淺山丘陵可按2米×3.5米的株行距栽植(畝栽95株),平壩區(qū)可按3米×4米株行距栽植(畝栽56株);南豐蜜橘、東華蜜橘等品種在淺山丘陵可按2米×3米的株行距栽植(畝栽111株)。
5 栽植時間
定植時間主要根據各地氣候特點、苗木類型、苗木枝梢老熟情況、園地排灌設施和果農種植習慣來定,一般可選擇春、秋兩個時期定植。如果采用無病毒營養(yǎng)缽苗,栽植時間不受季節(jié)限制。
(1)春栽。春栽通常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進行。此時氣候溫暖,常溫超過12℃,雨水漸多,濕度較大,種植后容易成活。在水源缺乏、秋旱嚴重和冬季霜凍嚴重的地方,可選擇春季定植。
(2)秋栽。秋栽通常于9月中下旬至10月進行,在冬季氣溫較高、水源充足、無霜凍的地方可選擇這段時期種植,此時段苗木傷根易愈合,易發(fā)新根,到翌年春季還能正常抽發(fā)春梢,對擴大樹冠、早結豐產更為有利。
6 栽植技術
6.1 整地
栽植前要對地面雜草、殘樁、枯枝及活物進行清理,如果災后橘園重建的地塊還要進行必要的土壤殺菌,可選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進行地面噴霧殺菌消毒。
6.2 定點挖穴栽植
根據計劃的栽植方式,確定定植點,并挖穴(溝)。定植穴要求直徑1~1.2米,深0.8米。秋植的定植穴(溝)應在植前1個月挖好;春植的最好在頭年秋、冬挖好,以利于土壤熟化。梯地定植穴(溝)位置應在梯面外沿1/3~2/5(中心線外沿),因內沿土壤熟化程度和光照均不如外沿,且生產管理的便道都在內沿。
6.3 栽植
6.3.1 裸根苗 根據苗木大小確定定植穴的深淺,大苗挖大穴。栽植時先剪除砧木萌蘗,適當剪平破損主根,解除薄膜,舒展根系,嚴禁根系“倒翹”。以嫁接口高出地面5~10厘米為宜。使少枝或無枝部位向南,然后填入細土,輕踩壓實主干四周土壤,一次澆足定根水,半月后根施清淡水肥加0.2%尿素。樹盤用草覆蓋保濕,穩(wěn)定土溫。
6.3.2 容器苗 容器苗栽植時,先挖一個栽植孔,從容器中取出柑橘苗,保留營養(yǎng)土,整理須根,使根系末端伸展,將苗放入栽植孔中,根頸露出,將泥土推向栽植孔,使土與苗根充分接觸,注意填土后將回填土與容器苗所帶的營養(yǎng)土結合緊密,踏實,不留空隙。然后筑樹盤,灌足定根水,立支柱扶正和固定樹苗。
栽植時,回填的土壤要高出地面至少15~20厘米。筑成直徑60厘米左右的土墩,以防土層下沉而將苗木的嫁接口埋入土中。
7 栽后管理
7.1 整形修剪
及時剪掉幼苗未木質化的嫩梢,緩苗嚴重的樹應及時打掉所有萎蔫葉片保留葉柄。幼苗在發(fā)芽后以芽定干,及時疏除多余弱芽,適量保留壯芽。
7.2 松土除草
園地淺耕10~15厘米,疏松土壤,清除雜草,當雜草長到5厘米左右或未開花前用除草劑除草,可節(jié)省勞力。樹盤蓋草可保持土壤疏松、濕潤,減少澆水次數和土壤溫濕度的劇烈變化,為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覆蓋物腐爛后翻入根區(qū)土壤,還可增加土壤肥力。
7.3 施肥
薄肥多施,以澆灌為主。成活的幼樹新梢萌動后,第1次可施清淡水肥,以后每半月施1次。肥料以腐熟人糞尿或漚熟餅肥最好。開始每50千克澆8~10株,隨著苗木的生長,施肥量及濃度也隨之逐漸增加。
7.4 澆水
定植后的半月內,視土壤的干濕程度,每天或幾天澆1次水,定植一月后,每周澆水1次。苗木成活后可勤施淡糞水。雨后要及時排水,以防爛根。
7.5 病蟲害防治
定植后苗木抽發(fā)的枝梢十分有限,為了盡快形成樹冠,保證苗木正常生長發(fā)育,要特別注意病蟲害對新梢的危害。此期的主要病蟲害有紅蜘蛛、黃蜘蛛、卷葉蛾、蚜蟲、柑橘粉虱、潛葉蛾、炭疽病等,應及時防治。
(作者聯(lián)系電話:135726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