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際交往是小學生社會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交往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小學生也是如此。他們通過交往得到友誼和愛,獲得他人的接納或贊許,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生活樂趣。善于交往的人之所以受人歡迎、人緣好,其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質,就是善于理解別人,樂于幫助別人,與人合作協(xié)調。人際交往具體包括與同伴、老師和父母的交往。
關鍵詞:體育教學 小學生 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31-02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變革,人際關系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日益受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新課標學習領域之一的社會適應,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合作和競爭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探討如何在體育課中合理的滲入人際交往教學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人際交往是小學生社會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交往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小學生也是如此。他們通過交往得到友誼和愛,獲得他人的接納或贊許,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生活樂趣;同時交往又是十分重要的社會接觸。善于交往的人之所以受人歡迎、人緣好,其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質,就是善于理解別人,樂于幫助別人,與人合作協(xié)調。人際交往具體包括與同伴、老師和父母的交往。
1 與同伴的交往
同伴交往有利于發(fā)展小學生的社會認識、社會比較能力,吸收同伴的經(jīng)驗,使小學生認識到同伴的特性,以及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會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同伴關系是兒童汲取間接經(jīng)驗的重要渠道,使兒童具有強烈的團體歸屬感,有助于發(fā)展兒童的自我意識。這使得他們在交往中,更加自由地體驗和探索群體生活,從而學習社會規(guī)則,發(fā)展自己的社會交際、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質和技能。
1.1 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游戲:“和尚”抬水。
1.1.1 目的要求
通過游戲,讓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友好合作帶來的快樂情感。
通過游戲后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1.1.2 理論分析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都是“獨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圍著這些“小太陽”轉,于是讓孩子們滋生了嬌生慣養(yǎng)的習氣,只會汲取而不會付出,導致很多學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小伙伴和諧相處,不會謙讓,缺乏愛心,不重視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權利。一旦觸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有過激的怨恨甚至攻擊行為。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他們融入集體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之中。在集體活動和生活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喜悅,漸漸形成開朗、勇敢的良好的心理素質。
1.1.3 游戲過程
(1)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叫《三個和尚》的動畫片?誰能說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什么?
(2)過程: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比賽。每組再分成兩個小組,男同學站在左邊,女同學站在右邊,每組人數(shù)相等,相向而立,距離為30米,準備進行接力比賽。
(3)比賽方法:抬水隊員必須反穿比賽服,比賽時由后一個準備的同學幫助穿衣和脫衣。采用迎面接力的形式,左右男女同學抬水送至對面同學處,依次往返,每人輪流一次。
(4)比賽規(guī)則:比賽時各組同學不能超越起跑線,也不能未到終點就傳遞衣服和水桶。在運輸過程中,水桶里的水,不能晃出桶外。
(5)評分標準:總分為10分,水桶里的水晃出一次扣1分,違反規(guī)則每人每次扣1分。速度最快的一組加3分。根據(jù)評分標準評選出獲勝的一組。
1.1.4 小組討論
剛才我們進行了“和尚抬水”的比賽,現(xiàn)在請贏的一組派一名代表上來說說你們?yōu)槭裁磿A。把訣竅告訴大家,讓我們一同進步。
游戲中教師絕不能以批評的口吻來對待輸了的小組,同時也要防止隊員之間相互責怪現(xiàn)象的發(fā)生。應以鼓勵的口吻提高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總結輸?shù)脑?,樹立下次比賽一定要勝利的信心?/p>
1.2 合群性的培養(yǎng)
游戲:撒漁網(wǎng)。
1.2.1 目的要求
讓學生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
培養(yǎng)學生的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1.2.2 理論分析
“合群性”,顧名思義,是指社會個體主動敞開自我、自覺融入集體的心理傾向和行為特征,是人作為“類的存在”必須在實踐中習得的人格要素,它直接影響個人的幸福實現(xiàn)程度、能力發(fā)揮程度以及在社會層面所能獲得的成功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群性”,是對其成長過程中“做人”的基礎性訓練,理應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大量的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學生。這些孩子比較熱情、活潑、大膽、勇敢。
1.2.3 游戲過程
(1)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男女學生各半。一組學生手拉手圍成圈;另一組選派兩名學生手拉手在圈中做“漁網(wǎng)”,其余學生在圈中做“魚兒”。當聽到命令,兩名學生手拉手去捉圈內的同學,只要其中一人的手碰到任何的“魚兒”,就算被捉住,抓到的“魚兒”與“漁網(wǎng)”手拉手,自己也變成“漁網(wǎng)”。
(2)游戲規(guī)則:在圈中做“魚兒”的學生不能跑出圈子,跑出圈子就算被捉,變成“漁網(wǎng)”。做“漁網(wǎng)”的學生必須手拉手的去捉,如果松開時抓住的“魚兒”不算。根據(jù)在規(guī)定時間內抓住的“魚兒”數(shù)多少決定勝負,聽從裁判。
1.2.4 小組討論
(1)為什么兩人做“漁網(wǎng)”時,“魚兒”容易被捉???
(2)做“漁網(wǎng)”的人多了,網(wǎng)大了,怎樣才能又快又多地捉住“魚兒”?
(3)詢問學生玩了這個游戲你有什么感受?覺得心里高興嗎?
小組討論時,老師應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歸納出“漁網(wǎng)”小,“魚兒”多,兩個人做“漁網(wǎng)”容易齊心;“漁網(wǎng)”大了,“魚兒”少了,大“漁網(wǎng)”撒起來不方便了,要是把大漁網(wǎng)變成三四個小網(wǎng),再分工合作,“魚兒”就跑不掉了。讓學生知道集體生活是很開心的,在集體中團結合作,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
2 與老師的交往
比賽:師生對抗賽(踢毽子)。
2.1 目的要求
通過活動,改善師生交往,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2.2 理論分析
對小學生來說,人際關系中比較密切的是與老師的關系。低年級的學生對老師顯示出特別的親近,但到了高年級,對老師的尊敬和熱愛漸漸有了選擇。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選擇越來越明顯,開始在心中有了“好老師”與“壞老師”的區(qū)分。然而這種區(qū)分主觀性較大,常常是不準確的,因此會產(chǎn)生與老師的隔閡,甚至對抗,從而影響到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不利。
2.3 比賽過程
有一個寒假,我給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堅持每天踢毽子,開學后和老師比賽。
新學期伊始,在第一節(jié)課上,有一位女生大膽地提出來“老師,你說這學期開始后和我們比賽踢毽子的,還比不比呀?”“比呀!”我說,時間定在下一堂體育課。
比賽如期舉行,男女同學各成一組,每組選一名代表與我進行比賽,看誰先踢到200個。結果學生輸了,卻又不服氣。一些學生直嚷嚷:“你是大人,又是老師,我們是學生,又是小孩,怎能踢得過你?”這時,一個機靈的女生站出來說:“老師換個比法,男同學選3人一組,女同學選3人一組。老師你只能1人為一組??茨囊唤M先踢到300個。三局兩勝?!逼渌瑢W立即拍手附和,說這個比法好,并神氣十足地瞧著我,那目光無疑在說:“看你敢不敢?!蔽衣砸凰尖猓瑘远ǖ恼f:“行!”
比賽又開始了,同學們更加興奮。踢毽子的學生神情專注,不敢懈怠,旁觀的學生拍手跺腳,漲紅著臉喊:“加油!加油!老師必輸,我們必贏……”最后,因我體力不支而敗下陣來,學生們歡呼雀躍起來……
趁著同學們的高興勁兒。我順勢引導:“看來老師不如你們踢得好,那你們能不能自由組合,組成人數(shù)相等的幾個小組,也來搞一個踢毽子的比賽?”大家一致贊成。隨即,體育課又熱鬧起來。
在對抗賽上,改善師生交往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師生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關系,特別是老師充分接納和肯定學生的設想和意愿,對學生不同的意見予以支持和贊賞,從而真正的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活動心理氛圍;二是在角色的扮演上轉換巧妙。在活動整體安排、課的運行速度上,教師充當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活動中教師又是一位熱情的參與者;在學生取得勝利時,教師雖敗猶榮,給了學生無數(shù)成功的體驗,在學生心目中是仁義的長者,知心朋友的地位卻更為鞏固了。
3 與父母的交往
布置與父母一同完成的體育家庭作業(yè)。
3.1 目的要求
促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交往,不僅把父母看成是長輩,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
3.2 理論分析
人際交往的關鍵是態(tài)度。這一點對于小學生尤為重要。與自己的父母進行交往和溝通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孩子正是從與父母的交往中逐漸學會與他人交往的。對小學生而言,與父母一同完成體育家庭作業(yè)能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促進情感交流。同時,父母的理解與支持能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3.3 活動內容
發(fā)放《體育家庭作業(yè)情況登記表》。體育家庭作業(yè)選的是一些場地器材,比較簡單,在家里和父母很容易做到的一些體育項目。如:仰臥起坐,讓父母扶住自己的孩子腳進行練習;立定跳遠,讓父母為其丈量或與孩子進行對抗賽;與父母一同轉呼啦圈等等。每天練習,每天登記,家長簽名,體育小組長檢查,督促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家長知道了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是健康的,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鍛煉,使家長能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健康水平。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和理解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盡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系,才能促進孩子人際關系上的健康發(fā)展。
4 結論
綜上所述,改善學生的人際交往是體育課教學取得理想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體育教學中合理滲入人際交往教學是確實可行的。人際交往輔導的直接目標是增進學生的人際互動和社會適應,改進學生的人際關系,為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在此基礎上,通過訓練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良好態(tài)度、行為、技巧、藝術,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最終推動學生人格的成長,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這也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萬志強.如何營造健康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氛圍[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9-50.
[2]于亞飛,劉晨輝.淺談高校體育與德育[J].才智,2010(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