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一位信息技術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課堂生成性資源”這一概念,并從本科目角度,利用“生成性資源”實驗,總結使用策略和心得。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生成性資源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14-01
生成性資源就是教材上沒有的、不可預設的資源,它是在師生對話、互動、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預先計劃和設定的產物,既不是教學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夠預先安排。課堂教學靈活多變的特性決定了生成的東西是客觀并大量存在的。
生成性資源,具有動態(tài)性,是稍縱即逝的。準確、及時地捕捉到這些生成性資源并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將使課堂不斷涌現(xiàn)精彩、鮮活的畫卷。
古人說“日新月異”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變化,指發(fā)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xiàn)新事物、新氣象。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上,用“秒新分異”更為準確,如何利用課堂上分分秒秒的生成性資源對于提高課堂的效率,正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有著重要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傳用。
1 捕捉生成性資源中的正面教材
來看筆者的一個案例:在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是同學們用剛學習的用VB設計一個登陸界面,教師沒有明確登陸的界面的主題。一段時間后,明顯有兩極分化現(xiàn)象產生,一部分同學忙的不亦樂于:模仿QQ造了一個登陸界面,有的設計了一個銀行卡系統(tǒng)登陸界面,有的干脆設計起他所鐘愛的一款游戲的登陸界面;而有些同學卻將幾個界面的控件擺來擺去,不知下一步忘哪里走。這個時候如果課堂繼續(xù)下去,只能讓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如果教師點明設計什么樣的主題,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會受到抑制。教師利用課堂教學軟件中的“學生演示”功能,將有明確設計意圖的同學的“創(chuàng)作”給同學們欣賞學習,先前那些不是所云的同學的靈感大門被打開了,他們一邊佩服“榜樣”的構思,一邊想著自己該怎么辦。課下作業(yè)欣賞時間,我們大家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作品:windows系統(tǒng)登陸框,算命系統(tǒng)登陸框……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即便有一些學生的自主活動,也是要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服務的。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一旦教師處理不當,失敗的將不僅僅是一堂課,還會毀滅一個孩子的表現(xiàn)欲、創(chuàng)造欲和求知欲。一次高二復習課上,學生疲于分析題目,僅有少數(shù)同學掌握操作的要領。教師決定采用聘任這些同學當“小老師”,沒有想到效果異常好。這節(jié)課中,教師發(fā)現(xiàn)設計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幾分鐘就學會了,于是靈機一動,想到了聘任“小老師”辦法,達到同伴互助的目的。當然也不是說課程教學全部交給“小老師”,要視課程的特點,課堂進展的動態(tài)情況適時采用,教師安排好課堂秩序,才能發(fā)揮“榜樣”這一生成性資源的真正的正面價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可以把崇高的觀念化為典型的形象,進而通過情感激勵、理性思考成為人們心目中追求的目標。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應該加強榜樣的激勵教育,因為,青少年在各方面包括道德發(fā)展上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富有理想、有上進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多方面觀察,從實際出發(fā),選取學生信服的榜樣,引導學生對榜樣進行模仿,使學生對榜樣產生佩服,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目的。榜樣的來源不止古人和偉人,更不止于名人,在分分秒秒的課堂教學中,榜樣隨時出現(xiàn),不依賴于教師備課,往往弄得教師措手不及。如何利用好這一生成性資源對課堂無疑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教師基本功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2 巧用生成性資源中的反面教材
來看筆者的一個案例:在一次信息技術課堂上,主題為“利用文本框進行輸入輸出”,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在一個文本框中輸入一個大寫字母,要求能自動轉換其對應的小寫字母,反之亦可。學生思考后,教師發(fā)現(xiàn)找到算法的同學占少數(shù),有個別同學找到了方法,但出現(xiàn)致命的錯誤:不管輸入什么字符,結果都是一樣的“a”。在課程陷入僵局的時候,教師利用課堂轉播軟件將有錯誤的同學的作業(yè)轉播給其他同學們觀察,請求大家?guī)兔σ黄鹫覇栴}。部分學生正苦于沒有思路,先琢磨現(xiàn)有代碼的功能;部分同學自己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辦;還有部分同學真正在幫著找錯誤,一個眼尖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原來在他的代碼中,將原本從獲取文本框的地方用了一個固定字符“A”代替?,F(xiàn)場糾正錯誤,得到了正確結果,雖然被選作“反面教材”,但是這位同學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挫敗。相反,他無比的自豪,在其他同學沒有任何思路的情況下,他先邁出了第一步,還幫助了全班的同學。從教師的角度看,這一資源成了教師的“好助手”,將本來重點難點在同學的實踐作業(yè)中得到鞏固。
有的時候正面教材不如反面教材。溫迪·喬恩(WendyJoung)教授對此進行了研究。溫迪認為,反面教材的培訓效果更好,主要是因為負面的案例更引人注意,也更令人印象深刻。溫迪想找些人參加實驗以證實上面的假設,實驗對象被定為消防員。這些人在工作中做的決定必須是性命攸關的、任何行差踏錯都會帶來嚴重后果。溫迪把消防員分為兩組,分別通過不同的個案對他們進行了培訓。其中一組進行的是“引以為戒”式的培訓,即以現(xiàn)實生活中消防員犯的錯誤警醒他們;另一組接受的則是以正面案例為教材的培訓,即消防員判斷準確的案例。在分析結果時,溫迪證實是用犯錯的負面例子來進行培訓好。
其實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乏運用負面教材,比如課堂上講話,睡覺,小動作的同學經(jīng)常被提問到,這個也是一項生成性資源的運用,只是獲益者可能為一人。那如何利用好生成性資源中負面教材,讓全班都受益值得教師深刻思考。
3 注重生成性資源的積累
生成性資源不光對當時周圍的學生有用,教師注意收集積累,對日后的教學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筆者就曾做過如下的實驗。
實驗:高一新生來學校的第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選取上一屆學生的作業(yè)給同學們欣賞,當看到學長們自己設計的照片,動畫,聽到學長們錄制的歌曲,實踐學長制作出來的小程序的時候,他們知道我們的課堂將要學習什么,并對此報以樂觀的期盼,這一影響是教師用語言所無法達到的。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抓住課堂教學中突發(fā)的每一件事,并加以開發(fā)和利用,使之成為教學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珍惜和利用學生為教學提供的真正的、有價值的資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教師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要增強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藝術,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西奧迪尼.說服力—— 為何正面教材有時不如反面教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