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學課本中的一些演示實驗存在很多不足,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優(yōu)化實驗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流程,改進實驗裝置和實驗設計。本文以金屬鈉為例,嘗試對一些實驗進行了改進、補充和轉型。
關鍵詞:高中化學 實驗教學 實驗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00-01
1 實驗改進
1.1 鈉的燃燒實驗
鈉的燃燒實驗是在坩堝或蒸發(fā)皿中進行的。由于所用儀器的局限性,后排的學生不能觀察到鈉塊的熔化過程,觀察鈉的燃燒現象和產物也不太容易。而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一般是用石棉網做該實驗,這樣儀器和學生的視線在同一平面上,學生能觀察到整個實驗現象及產物顏色,但用后的石棉網會被燒破或污染,不能再次使用,損耗率較大。
因此在做該實驗時,可以用一塊硬鐵片代替石棉網,將鐵片用鐵夾固定在鐵架臺上,將吸干煤油的鈉放在鐵片上,用酒精燈在鐵片底下加熱,很快學生就可以看到鈉塊熔化,劇烈燃燒起來,火焰為黃色,淡黃色的產物也較明顯。改進后,由于鐵片良好的導熱性,反應時間短,用后的鐵片容易清洗,洗時也不損耗,就是有燒黑的地方,用砂紙打磨后,又是光亮如新,可以反復使用。這樣改進,節(jié)約了實驗成本,縮短了實驗時間,還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
1.2 “鈉與水反應產物氫氣的檢驗”的實驗
《納》一節(jié)中“鈉與水反應產物氫氣的檢驗”的實驗,實踐證明存在安全隱患:(1)因鈉與水反應劇烈放熱,鈉的密度比水小,大頭針上的鈉一旦與水接觸,就會馬上熔化成小球竄到水面不停地游動,在無序快速運動中的鈉球接觸到塑料瓶壁時,會將瓶壁熔穿。(2)鈉的用量不易控制,若加入的鈉太多,反應產生的氫氣已經可以“使擠癟的瓶子復原”,而鈉與水反應還未停止,就會使膠塞被沖開;若加入的鈉太少,塑料瓶不能復原,取下膠塞時,瓶子復原的彈力會吸入一定量的空氣,點燃時可能會發(fā)生爆炸。
為了避免事故的發(fā)生,必須對實驗裝置進行創(chuàng)新改進。具體操作是:先取下瓶塞,向廣口瓶中注水,使水面緊鄰著瓶塞(瓶內不要留有空氣),實驗時先用止水夾把膠管夾緊,然后向廣口瓶中投入一塊黃豆粒大小的金屬鈉,迅速將瓶塞塞緊。此時鈉與水劇烈反應,產生的氫氣將瓶中的水擠壓到漏斗中,等鈉與水反應完畢,打開止水夾,在尖嘴玻璃管處點燃氣體,可看到氫氣燃燒的火焰。
2 實驗補充
2.1 鈉與水反應補充實驗
在高中階段,鈉與水的反應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實驗變形也就比較多了。在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與鈉有關的知識,比如: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保存方法,下面這個實驗就可以將這些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
(1)儀器和藥品:
大試管、金屬鈉、煤油、蒸餾水。
(2)裝置圖(如圖1)。
(3)操作:
①在大試管中加入蒸餾水和煤油。
②取一小塊金屬鈉處理好后放入大試管中,靜止片刻,觀察現象。
(4)現象:
①大試管中的液體分層。
②金屬鈉在兩層液體中上下跳動。
該實驗很好的把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結合在了一起。蒸餾水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二者不相溶。而鈉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這就使鈉正好處于分界面上。金屬鈉的下部接觸到水發(fā)生反應,生成氫氣后推動鈉上浮。一旦鈉進入煤油層,反應結束,金屬鈉又回落至交界面處再次引發(fā)反應。如此往復,直到鈉反應完全。學生在做該實驗時可以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推演未知的現象,從而訓練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鈉與鹽溶液的補充實驗
金屬鈉與鹽溶液的反應并不是置換反應,不會置換出金屬。就是這種與眾不同的性質使該反應成為考試重點。因為學生極易在這個知識點上犯錯誤,所以老師們更應該將其補充進課本之中。
(1)儀器和藥品:
小燒杯、金屬鈉、鹽溶液(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濾紙、鑷子、玻璃片。
(2)操作:
①在小燒杯中加入適量鹽溶液。取一小塊金屬鈉處理好。
②將金屬鈉小心投入溶液中,觀察現象。
(3)現象:
①鈉融成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做無規(guī)則運動并發(fā)出滋滋的響聲。
②有藍色沉淀生成(或有紅褐色沉淀生成)。
該實驗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同之處,加以區(qū)別和強化記憶。當然,該實驗也可以作為《鈉》這一節(jié)的引入實驗,效果不錯。
3 實驗轉型
驗證性實驗往往是先知道了結論,再通過實驗驗證這一結論的正確性,而探索性實驗是實驗結論未知,得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索得出結論,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活躍思維,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品質的培養(yǎng)。例如,在做《鈉的性質》的驗證實驗時,可將其改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索實驗??梢圆捎谩皢栴}—操作—觀察—歸納—結論”的學習方法。將該實驗按照以下五個過程進行:(1)學生提出問題,如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鈉的真面目究竟如何?等等。(2)學生動手操作,如切開鈉、把鈉塊投入水中、檢驗鈉與水反應放出的氣體等。(3)觀察實驗現象,如觀察鈉的“外貌”和“真面目”、鈉與水應的“浮、熔、游、響、紅”等。(4)歸納實驗事實,如鈉的硬度、密度、熔點、反應劇烈程度等。(5)學生自己總結出鈉的性質。整個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實驗而獲取化學知識的過程。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而且還使學生領略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諦。
4 結語
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實驗原理,充分利用實驗資源和條件進行實驗改革創(chuàng)新,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設計實驗裝置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創(chuàng)新實驗的裝置,打消了學生對實驗創(chuàng)新的神秘感,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優(yōu)化了創(chuàng)新品質,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春,王后雄.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6):34-35.
[2]王世朋,王程杰.中學化學實驗的微量化研究[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9(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