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不但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使教與學思路一致,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歸納出課堂提問五原則是:目標導向原則,啟發(fā)思維原則,難易適度原則,質(zhì)疑問難原則和展開想象原則。
關(guān)鍵詞:語文 課堂提問 五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61-01
提問是課堂上常用的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方法之一。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痹谥袑W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不但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使教與學思路一致,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歸納出課堂提問五原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目標導向原則
設計向?qū)W生發(fā)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緊緊扣住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使教師的發(fā)問和學生的答問一步一步地逼近預定的教學目標,最后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必須摒棄那些與教學目標無關(guān)的、隨意的、盲目的提問。
課前教者布置學生預習新課的提示,應是教學目標范圍的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新課時,用簡潔的導語引入新課后,即向?qū)W生提出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向?qū)W生提出問題,意味著向?qū)W生提出教學目標。向?qū)W生出示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導向、啟動、激勵、凝聚、制約的心理作用,能使學生帶著強烈的目標意識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益。
比如,教讀《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可以依次向?qū)W生發(fā)問以下問題:
(1)細讀第1段,回答以下三個問題:①點明題旨的句子是哪一句?②點明全文敘事線索的句子是哪一句?③表達全文感情基調(diào)的是哪一句?
(2)閱讀2~13段,劃出時間詞語,看看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了哪幾件事?
(3)從課文所記事件中,分析思考一下,看看母親具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
(4)朗讀16、17段,想想母親給予作者的教育和影響作用有哪些?作者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5)縱觀全文,想想本文的語言具有什么特點?
(6)課文中哪些是抒情和議論?起什么作用?
按照教學程序和閱讀進程,向?qū)W生一步一步地發(fā)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研討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后由教者稍加疏理歸納,便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2 啟發(fā)思維原則
我們教學工作者都十分強調(diào)和重視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什么是智力和能力?我認為,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因此,問題的設計應立足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其有所發(fā)現(xiàn),體會思考與成功的喜悅。成功的喜悅能激起答問的更大興趣。這樣就會逐漸形成積極思維的習慣和科學思維的頭腦,學會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這樣也就形成了智力和能力。
提問要富有啟發(fā)性,為學生尋求正確答案“引渡、搭橋”。如為了讓學生明確《藤野先生》一文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思想,便可用提問、引導的方式。首先理清兩條線索,一條是記敘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惜別和思念;另一條是感情線索:作者(魯迅)對在東京、仙臺所見、所聞和所經(jīng)歷之事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提問學生,哪條線索是表現(xiàn)本文中心思想的?確認了線索之后,文章要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也就自然確認下來了。這時,再提問學生: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學生很自然地歸納出: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3 難易適度原則
問題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因此,提問之前要對學生思維應答能力有一個準確的估計。估計低了,設計的問題太易,學生不加思索便可以作答,一則答問失去意義;二則時間長了,會失去答問的興趣;估計過高,學生冥思苦想也不能作答,一則會影響思維的積極性;二則達不到提問的目的。難易適度的另一層意思是,要符合教綱的教學要求,不要避開重點難點而提出一些低于教綱要求的問題,也不要超越大綱,而提一些與學生知識水平不相適應的問題;再者,不要用有學術(shù)爭議性的問題發(fā)問學生,因為這些不是中學生要研究探討的問題。
4 質(zhì)疑問難原則
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從東京到仙臺的路上,現(xiàn)在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名了。為什么20年后還一直記得這兩個地名?這是閑筆嗎?這與文章的主題(魯迅先生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有何關(guān)系?魯迅當年路過“日暮里”車站時,也許想起了唐朝詩人崔顥的詩句:“日暮鄉(xiāng)間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想起了陳子昂的“故鄉(xiāng)杳無限,日暮且孤征”吧?見到了“日暮里”,觸動了魯迅先生思國懷鄉(xiāng)之情。至于“水戶”—— “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清復明斗爭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自然使魯迅先生產(chǎn)生敬仰之情。一九零五年暑假,他還特意去憑吊朱舜水的遺跡。魯迅先生記得“水戶”,正是他深切關(guān)懷祖國和民族命運的表現(xiàn)。所以,魯迅記得“日暮里”和“水戶”,是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xiàn)。又如,當藤野先生得知魯迅要終止學醫(yī)離開仙臺時,“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傷,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如何理解“悲傷?”又為何想說“竟沒有說?”“悲傷”里蘊含著惋惜,但又表示理解;既然理解了,心相通了,還能說些什么呢?還去勸阻魯迅的正確決定嗎?因而是“想說”而“竟沒有說”。接著,魯迅“便說了一句慰安他的謊話”,又應如何理解“謊話”?—— 魯迅為了尋求拯救民族和國家的路子,不得不離開自己敬仰的老師;又為了不讓老師不愉快,因而不得不“說了一句慰安他的謊話”?!爸e話”韻味深長,飽含著師生情誼的濃重。因此,質(zhì)疑問題式的提問,不僅僅是引導學生理清材料與中心的關(guān)系和詞語表層意思,而更重要的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開掘?qū)W生思維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領會詞語和文章的深層含義。
5 展開想象原則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令人思索想象之處,教師不失時機地設計引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學會發(fā)散思維的方式,提高對事物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彼伎嫉谋绢I在思考的訓練中形成。因此,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并務求實效。那些索然無味的、隨意應緊的或與課文無關(guān)的提問,不僅無益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且還會使學生厭煩,以致影響教學效果。
為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倘若教師能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并遵守課堂提問五原則,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有了希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語文出版社.
[2]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