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經驗是幼兒在自主探索科學、操作科學的過程中逐漸建構和積累的,那么如何讓幼兒成為探究的主體是我們共同探究的問題,本文以走進幼兒、提供機會、適時介入、分享探索的四步曲,具體闡述了教師如何培養(yǎng)幼兒科學經驗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科學 經驗 建構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06-01
科學經驗等于科學知識嗎?我想大家都不會贊同這個觀點。的確,在幼兒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幼兒獲得相應科學知識,更多是獲得科學的態(tài)度和能力,這種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能幫助幼兒不斷建構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結構。那么如何讓幼兒成為探究的主體,自由徜徉在探索的海洋里,從而建構一定的科學經驗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步驟入手。
1 走進幼兒,聚焦興趣
要想讓孩子成為探究活動的主角,第一步是教師能否走進幼兒,用心體會幼兒的興趣點,聆聽他們的探索愿望,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去支持、鼓勵幼兒的探索,讓他們獲得屬于自己的經驗。
1.1 解讀孩子的年齡特點
都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探索是孩子的本能沖動,好奇、好探究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而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能促使孩子不斷的認識世界、探究世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理解孩子,讓自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探索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1.2 尊重孩子的好奇好問
“小蝸牛聽得到我說話嗎,他有耳朵嗎?”“為什么天上有彩虹呢?”當孩子提問的時候,你會怎么處理呢?是忙于自己的事情,顯得非常的不耐煩,對孩子敷衍了事;還是尊重孩子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呢?
其實,在孩子眼中,自然界和人們社會活動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科學活動的內容,他們每天都有問不完的“十萬個為什么”,而我們該做的不是打斷他們的發(fā)問,而是正視孩子的問題,讓他們感覺自己像個科學家一樣受到了他人的尊重。
2 提供機會,支持探索
2.1 留心生活細節(jié),豐富科學經驗
幼兒對周圍生活的好奇好問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因此對孩子來說,科學就是在每天要做的事情。我們應留心生活細節(jié),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比如在帶孩子散步的過程中,孩子對自己的影子很感興趣,我們隨即可以啟發(fā)孩子思考:“為什么會有影子,影子會變化嗎,怎么才能讓影子離開自己”等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開展“影子的秘密”小主題,提供機會,讓幼兒對與影子的秘密進行系列的探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如我們在給孩子泡板藍根的時候,孩子很偶然的發(fā)現(xiàn)顆粒狀的板藍根不見了,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收集生活中的各種材料,看看誰會躲進水里不見了。類似于這些有價值的生活細節(jié)隨處可見,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鼓勵幼兒進行科學的探索,支持他們不斷積累相關經驗。
2.2 挖掘身邊資源,開展科學小游戲
身邊的一些廢舊物品,經過特殊加工,都能成為孩子探索的科學小游戲。比如可以利用牛奶瓶和圓形瓶,在相同的距離放上兩根蠟燭“一鼓作氣”的小實驗誕生了,我們請孩子用吹一吹,看看哪個瓶(盒)后面的蠟燭比較容易吹滅,當然在實驗的最后一定記得問一問幼兒這是為什么,引導幼兒思考并解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這時即使孩子的回答多么的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是他們所特有的科學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
2.3 利用自然現(xiàn)象,拓展科學內容
自然界變化無窮,在每一個季節(jié)都給孩子準備一份妙不可言的禮物,孩子們用它們做游戲—— 玩雪、踩雨、捏泥俺醞……感受和體驗著大自然的變化和奇妙。我們更應該抓住每一個季節(jié)的特點,春天的時候讓孩子觀察院子里的海棠樹,秋天的時候我們來做綠葉和枯葉的小實驗……當孩子沉浸在觀察的探索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幼兒的科學就在身邊,他們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3 善于觀察,適時介入
3.1 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我們經常會看到在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教師顯得非常“關心”孩子探索的情況,經常性介入幼兒的探索過程,一旦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錯誤,都會毫不猶豫地提醒他們,殊不知這種頻繁干預的現(xiàn)象不僅打斷了幼兒的思路,更是阻礙幼兒主動建構科學經驗。我們應該本著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耐心傾聽,努力了解幼兒的某些行為動機和真實想法,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鼓勵,讓幼兒在這種具備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大膽探索,在失敗中獲得新的科學經驗。
3.2 保障有效的物質跟進
我們都說“材料是無形的老師”,幼兒在與材料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下建構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教師除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外,更應在物質上給幼兒提供一定的保障,根據(jù)孩子的需要跟進材料,讓孩子在與材料互動中獲取豐富、直觀的科學經驗。比如如上所述的“一鼓作氣”的案例,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和需要更新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比如分別提供更高、更大的方盒或小一號的方盒和圓瓶,讓孩子不斷嘗試,在自由的操作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也許到最后他還是不能說出正確答案,但我想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3.3 給予適時的指導幫助
幼兒在操作時,教師要不要指導?怎么指導?都是我們所困惑的。筆者認為首先應該相信幼兒擁有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該做的是:觀察幼兒的實際需求,適時給予必要的回應。比如,當孩子們的面粉太濕或者太干的時候,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而是觀察幼兒下一部的操作,當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繼續(xù)往干面粉團中加面粉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提醒他觀察繼續(xù)加面粉的變化,提醒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實驗的結果是否產生沖突,讓孩子在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建構新的經驗。
4 鼓勵創(chuàng)新,分享快樂
在孩子獲取成功的時候,哪怕只是一個小小成功或者他認為的成功,都值得祝賀。教師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吝嗇這份贊美,這是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的最好時機。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將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與小朋友分享;也可以及時向老師反饋幼兒的興趣點,以便幼兒園生成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我們班就有這樣的案例:豆豆很喜歡玩旋轉陀螺,在玩遍所有圓形的陀螺后,他試圖嘗試用三角性、星形、愛心型制作陀螺,看看他們會不會旋轉,教師看到這個現(xiàn)象,首先表揚了豆豆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隨后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轉動的現(xiàn)象,于是我們就在區(qū)角里開展了“陀螺大賽”的活動,讓孩子們在區(qū)角中盡情的探索。
最后,想起了豐子愷老師一個比喻:孩子與我們,好比是青蟲與蝴蝶,我們唯有斂住翅膀,蹲下身子,和青蟲一起爬行,才能走進孩子,幫助孩子幫助他們主動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科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