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百年名校,建筑風格大體上有三類:一是我國古典園林格局,如南通中學、南通女師珠媚園校址;二是近代日式學校格局,如通師一附、南通小學;三是南通民居與寺廟建筑或西式建筑的結(jié)合,如養(yǎng)正小學、柳家巷15號南通女師校址。本文僅對南通中學荷花池校園、南通女師珠媚園校園略作介紹。
南通中學清末民國時期稱通海五屬公立中學、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張謇、范當世、孫寶書等通海士紳議創(chuàng)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光緒三十二年(1906)興建,孫寶書監(jiān)督。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竣工。宣統(tǒng)元年二月(1909年3月)開學。經(jīng)孫寶書、許人杰、繆文功、史維藩等四任校長艱辛努力,終于于民國十一年(1922)建成為一所著稱于大江南北的園林學校。當時的通中荷花池周邊有“存雅齋”、“惜景軒”、“鑑止亭”、“九曲橋”、“斗南庼”、“息焉游焉之室”等景點。民國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通中召開校園落成會,并于禮堂展覽辦學成績,當日盛況空前,文士名流紛紛為通中校園題聯(lián),傳為佳話,省立七中聲譽更隆。
張謇:游于方之外,宛在水中央 (題鑑止亭);擷林卉拾澗實,下雙鵠招白鷴 (題惜景軒);好聲相和志彼不舍,曲調(diào)將半漸近自然 (題存雅齋);今日真使人有伊洛間意,清風踅至自謂羲皇上人 (題斗南庼);于是治園圃潔庭宇,若已窺煙液臨滄洲。(題息焉游焉之室)。
韓國鈞:風雨關(guān)懷為良師有如園者,根苗得地幸諸生不日成之 (題校園)。
張詧:苑囿經(jīng)籍游息文藝,陶冶大爐旁薄群生 (題息焉游焉之室)。
鄭孝胥:宮商既調(diào)風神諧暢,雅頌所被英華日新 (題存雅齋)。
金澤榮:菱葉荷花凈如拭,明窗大幾清無塵(題鑑止亭);盈科而后進,逝者如斯夫 (題斗南庼)。
民國十二年三月,國文教員徐昂、蔡達二人又受命撰寫《校園記)一文:
七中校園位校之東北,由隧道入,折而北,有小阜,紀念亭峙其椒。又北為池,池心有亭,曲梁度之,凡九折。南北皆有室,欞牖相望,東西稱焉?;乩瓤澙@,藤蔓錯織竹屏間,與雜花掩映。柳環(huán)池披拂,池水澄碧,每月光浸入,微風掠之,動蕩而弄影。隔池琴聲間作,時或鄰寺疏鐘,悠然而至,置身其境,輒怳欻出塵俗也。
1907年后,南通女師總理張詧籌款購買城東北珠媚園及附近民舍建筑新校舍。1910年7月新校落成,建筑“計樓房36幢,平屋73間,廊廡74間,平臺一座,表門及后門三座,荷池一方”,總計用銀33020元。
珠媚園是晚明南通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一曾任明薊遼總督的顧養(yǎng)謙先生退居林下后慘淡經(jīng)營的一座私家園林,明清時期曾號稱“山樓水榭,勝甲一城”,園中“不僅樓臺亭榭,設(shè)計典雅,還有土丘,小溪,又有池有石,有樹有竹,布置錯落有致,山石點綴,可說是翹楚一方。”后來,此園幾經(jīng)轉(zhuǎn)易,至晚清已是荒煙蔓草、圮頹不堪的一座廢址。
張詧、張謇籌資買下珠媚園以后,鑒于歷史的教訓并未加以修繕,而是在其基礎(chǔ)上建造女子師范的校舍。因此,學校雖為新建,卻也是近代聞名的園林學校之一。當時學校地理位置“面臨市河,東倚北城,地尚靜爽,交通亦便”。
學校中心建筑為校西北的口字樓,南排樓房有校長室、監(jiān)理室和初等教室;東排為教室和辦事室;西排為成績展覽室、教員室和初等教室;北排為教員室、雨操場和教室;樓中央為操場,四周植垂楊。間種玉蘭、莘荑等花樹??谧謽菛|緊附食堂,南本為空地,擬建女工傳習所,再南為禮堂,禮堂南有兩處大型的花壇,種植各式花木,花壇南邊為門房、庶務(wù)室、會計室,最南面為表門,學校寢室在門房東南。口字樓東南有方塘回廊,池中種荷養(yǎng)魚,方塘東側(cè)原為土丘,頂建一亭,丘上丘下布植松竹,一片清翠深綠,與亭交相輝映。土丘北擬建幼稚園,再北擬擴地建附屬兩等小學。由上可見,學校有樓、有池、有丘、有山、有樹、有圃,錯落其間,既隱隱有一代名園之遺痕,又透出勃勃之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