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22日至11月2日,我在杭州北高峰下靈隱寺的孟莊小住。孟莊在一片茶園之中。每天清晨,一行行茶樹吸了一夜的露水,微微發(fā)亮,格外精神,手一碰濕漉漉的。茶花有銅板大,顏色陳舊,貌不驚人。還有小小的茶果,據(jù)說毫無用處,只有割去。別的植物以花勝以果勝,唯獨茶以葉勝。大概力量都聚在葉里,別的便不顧及了。
隨著清晨一起來的,是靈隱寺的喧囂。很難想像沸騰人聲來自清凈佛地。及至身臨其境,才知那“市場”與“市場”是符合的。
剛到“咫尺西天”的大影壁前,便有十多個婦女圍上來?!百I香?買香?”一面把香遞到面前。一路走過去,便是一場推銷與抗購的斗爭。除了香,還有小佛像、小玻璃墜等買來只有扔掉的東西。熙攘間已過了理公塔、冷泉亭。飛來峰還是那樣,只在壁間小路和每一凹處都站滿了人,也就無法玲瓏剔透了。
臨近寺門,先見香煙繚繞。曾聽說現(xiàn)在寺廟香火很盛,親眼見了,還是不免驚異。寺門前擺著長方形的燭臺,約有兩米長,數(shù)十枚紅燭在燃燒。一人多高的大香爐,成把成把地燒著香。人們在香燭前跪拜,一行人跪下去,后面有人等著。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智有愚,有丑有俊,必定或有排解不開的苦惱,或有各種需求,覺得人的力量不夠,要求助冥冥中的力量。求一求,拜一拜,精神的負擔分出去一點,在想象中抓住點什么,也是好事。
在羅漢堂邊山石上坐著休息,仲忽然拉我起身,走開數(shù)步后才說,那石旁有一條蛇,正在游動。一面說一面拾起石子要打,我忙制止說,也許是白娘子來隨喜呢,再不濟也是佛寺里的生靈,不可冒犯。
忽然想起在澳洲訪問時,一家公寓下的花叢中住著一條蛇,人們叫它喬治。蛇壽不知幾年,這喬治想也不在了。
乘纜車登上北高峰,遠望塵霧茫茫,不見人寰。一對青年夫婦帶一小孩,對著一面墻跪拜。不由得好奇,上前打聽拜的什么,他們不情愿地回答,拜的是財神菩薩。財神菩薩,當然也是人的好朋友。
下山都是石階,我居然走下來了,滿山青松翠竹,清氣沁人。不多時到韜光庵,庵依山勢而建,樓臺錯落有致,很不一般,院中有泉,水上有許多落葉,游人用長柄勺推開落葉,舀水來喝。我們在泉側(cè)亭里小坐,見一婦人三步一躬走上來,舀水裝入自備的瓶中,又三步一躬向上面的正殿走去。她一定是為親人祈求平安的。這泉水是礦泉水,又有神靈保佑,傳說能療疾消災。
我身上的病根少說也有好幾種,我可不想試一試。聽說正殿供奉的是何仙姑,倒想一睹風采。怎奈上去還有百余階,只好知難而退。真是今非昔比了。若在從前,無論什么角落,總要走過去看一看的。
我們繼續(xù)下山,依山澗而行。澗中過去大概是泉水淙淙,現(xiàn)在水很少,幾近干涸。坡上植物很多,一片蒼老的綠,往下延伸開去。澗邊有大石,有些人坐著休息。一路走過去,好幾個人問,“還有多遠”。這是上山人常問的話。
快到靈隱寺了。澗邊有用毛竹隨意搭成的欄桿,毛竹茶杯口粗細,原以為引水用,走近看時,見竹上插了許多點燃的香,成為很長的竹香爐。香煙向四面飄散,滲入山林澗壑。
這不知供奉的什么神。是山、樹的精靈?還是水、石的魂魄?我忽然大為實際起來,很怕香火燒著什么,又明知管不了許多,只好帶著擔心離開這一片清幽,走進了沸騰的佛地。
(選自《中華百年百篇經(jīng)典散文·風景游記》,有刪節(jié))
賞讀
本文節(jié)選的是作者在孟莊小住時游覽靈隱寺和北高峰的片斷。靈隱寺是佛教圣地,本該清靜,卻由于人們的信佛拜佛而變得沸騰起來;清幽的北高峰則充盈著游人“還有多遠”的煩躁。不知佛教宣揚的佛理,人們究竟領(lǐng)悟了多少。
思考練習
1.文中第二段,“及至身臨其境,才知那‘市場’與‘市場’是符合的”中兩個“市場”各指什么?
2.請從文中找出作者在靈隱寺的游蹤。
3.作者對靈隱寺和北高峰的描繪的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