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藏族唱作歌手德格葉《等待》新專輯發(fā)行新聞發(fā)布會在京舉行。德格葉的好友,香港著名藝人莫少聰專程從劇組趕來參加德格葉的新聞發(fā)布會,并對德格葉贊不絕口,稱他是藏族新一代唱作型歌手。德格葉于2011年參加了藏族第一支原生態(tài)樂隊——瑪吉阿米樂隊,并擔任主唱及曼陀鈴手,在當年的四川衛(wèi)視中國藏歌會獲得了總冠軍。他能寫、能唱又能演奏,是目前內地藏族歌手中少有的全能型唱作才子。而此次發(fā)布的《等待》專輯收錄了12首歌曲,其中10首為藏語歌曲,其中3首《沒有黎明的夏天》、《唱給自己的歌》、《兄弟》由德格葉自己譜曲。德格葉還在同名電影《沒有黎明的夏天》中飾演了男一號。
現(xiàn)場獲封“援藏基金會愛心大使”
發(fā)布會當日,“援藏基金會”負責人也亮相現(xiàn)場,對德格葉新專輯的發(fā)行表示祝賀,同時也為德格葉帶來了一項殊榮,現(xiàn)場為德格葉頒發(fā)“援藏基金會愛心大使”的稱號,并稱德格葉是藏族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藝人,并對德格葉一直以來對公益事業(yè)的熱心與行動表示感謝。德格葉在現(xiàn)場也非常誠懇地表示,未來將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公益事業(yè)貢獻力量。
現(xiàn)場演唱主打歌 《等待》
德格葉在現(xiàn)場首次公開演唱了專輯的主打歌《等待》,節(jié)奏明快,動感十足,德格葉的嗓音清亮自然,猶如天籟。首推單曲《等待》已在各大網(wǎng)站推出,在藏族音樂網(wǎng)、中華演出網(wǎng)等網(wǎng)站點擊量達到150多萬次。德格葉稱:“這是一首印度音樂改編而來的歌曲,《等待》是我參加中國藏歌會后用了一年多時間籌備的第一張專輯,讓我等待的時間挺長的,所以就叫《等待》吧。其實音樂也是我的情人,專輯也是我一直努力等待的結果?!?/p>
專輯背后的催淚故事
在專輯《等待》中,有一首中文歌的名字叫《記得》,發(fā)布會現(xiàn)場演唱時,憂傷、凄美的歌調,簡約、樸實的歌詞讓人聽后垂淚。德格葉透露,這首歌曲是專門為了懷念自己已逝的哥哥而創(chuàng)作的。德格葉的哥哥自幼出家,是個僧人,德格葉小時候沒有機會上學,白天放羊,晚上就去寺廟找哥哥學習藏文,他的第一把曼陀鈴是哥哥送的。15歲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之后到了北京,就很少見到哥哥。哥哥也出版過專輯和書,很有才華。2008年德格葉在北京演出期間哥哥意外出車禍去世,當時家里沒有告訴他,春節(jié)回家的時候才知道這個事。“原本和哥哥約好一起出一張專輯的,但是哥哥卻不在了?!睋?jù)德格葉的經紀人曉玉介紹,哥哥的去世對德格葉打擊很大,2012年才慢慢恢復,請他的好朋友旺堆彭措作詞作曲創(chuàng)作了這首《記得》懷念哥哥。
對話德格葉:耐心等待
《投資者報》: 您曾獲得藏歌大賽全國總冠軍,在您看來,藏族音樂與歌唱方式有什么獨特的品質?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藏歌?
德格葉:藏族歌手大部分是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基本都是靠真正的嗓音來演唱,最大的特點是高音部分沒有用到假聲,而且可能是因為高原氣候特別形成的獨特的聲音,高亢而清亮,干凈沒有雜質。藏區(qū)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唱法,像我們安多地區(qū)流行的是曼陀鈴彈唱,聲音里有一種顫音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山歌。很有特色。可能是藏歌聽起來比較使人清靜吧,所以很多人喜歡。
《投資者報》: 到目前為止,您已發(fā)行了多少專輯?如何定義每一張專輯的新元素?新專輯《等待》的靈感來源是什么?制作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事情?
德格葉:我目前只發(fā)行了這一張專輯。這張專輯里的歌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經常聽到的那種藏歌。它是在傳統(tǒng)藏族音樂的基礎上,融合印度、尼泊爾等地的音樂元素,加入現(xiàn)代音樂的理念,并且用到了藏族佛事活動中所用的磬、法鈴等。而且有幾首歌都是用藏族原生態(tài)樂器像扎木念琴、曼陀鈴、弦子,還有現(xiàn)代樂器吉他,印度手鼓等。應該屬于民族和現(xiàn)代的新的一種碰撞吧。
《等待》這個專輯名字來源于專輯中的一首歌曲《等待》,這首歌原本是一首情歌,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其中男孩子在努力拼搏等待女孩子嫁給他的那一天。用等待作為專輯的名字其實在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等待一生中最重要的那個人,也可以說音樂就是我的情人,這張專輯也是我等待了兩年的結果。最難忘的是拍攝其中一首歌曲叫做《記得》的MV時,為了真實地表現(xiàn),MV里的演員都是我的家人,地點也選在我的家鄉(xiāng)。拍攝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在場,我又一次揭開了他們心底的傷疤,畢竟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但是他們還是很堅強地配合了拍攝,我現(xiàn)在看到MV里他們的表情的時候,還是會流淚。
《投資者報》: 同時做為歌手、曼陀鈴演奏者、曲作者,您是怎樣保持藏歌的原滋原味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平衡的?
德格葉:其實我也不是專業(yè)的作曲,因為我沒有學習過任何專業(yè)的樂理知識,甚至不認識五線譜。我彈曼陀鈴的時候有時候突然腦子里就有一個旋律,我就用曼陀鈴彈奏下來,然后再哼唱一遍,覺得好聽了就用手機或者電腦錄下來,找人再把譜子寫下來。可能我從小生活在草原上吧,又喜歡彈唱,所以很多藏族民間的曲子我很熟悉,也一直記在腦子里,來北京以后也喜歡聽很多流行音樂,就嘗試著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沒想到融合得很好聽,這也是無意中的一種巧合吧。畢竟藏族原生態(tài)音樂不能被所有的人接受,找到一種新藏族民歌也是必然的趨勢。
《投資者報》: 歌唱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成長的過程中,哪些重要的事情,塑造您今日的風格?
德格葉:歌唱對我來說很重要,不能說意味著生命吧,但是這一輩子如果不讓我唱歌,我想也沒有什么讓我感興趣的事情,我也不會選擇在大城市生活,也許還會回家鄉(xiāng)放羊。這種音樂風格應該還是參加我們原來的樂隊以后形成的吧,我也說不好。因為在樂隊的時候,我們是不唱伴奏的,都是樂器現(xiàn)場伴奏,這也很考驗歌手的唱功,要考慮到每個樂手的演奏習慣,把握整個歌曲的節(jié)奏,包括音準都不能差,而且我要邊彈邊唱,難度又加大了,但是在樂隊期間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種音樂風格也覺得挺適合我的,慢慢開始往這方面發(fā)展了。
《投資者報》: 目前喜歡北京的生活嗎?覺得在大城市里生活人們最大的缺憾是什么?
德格葉:還可以吧,不是特別喜歡。缺少了真誠,總覺得人們的壓力太大了,不能放松的感覺,不像在草原上的時候,開心了就大聲唱歌,不開心了也對著草原天空唱唱歌,什么煩惱就沒有了。
《投資者報》: 您希望未來的聽眾群體是什么樣的?希望通過歌唱向他們傳達怎樣的情感與思想?
德格葉:我當然希望各個年齡層的人都喜歡我的歌呀!哈哈,開玩笑的,我的聽眾應該傾向于年齡偏成熟的一類人吧,可能年紀小的人不是很喜歡我歌曲的風格,我的音樂里還是有一些表現(xiàn)佛教理念的感覺吧。我希望聽到我的歌曲的人心里能很平靜,能在這繁雜的俗世中找到一種心靈的寄托,能領悟到藏族音樂真正想表達的含義 !
《投資者報》: 藏族音樂真正想表達的含義是什么呢?
德格葉:藏區(qū)自然環(huán)境遼闊壯美,藏人的性格豪放寬厚,佛教信念在藏族人心中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善念也讓他們的思想更簡單更純粹。藏歌將人們對生活的贊美和滿足感,以及對美好的渴望更加直白地用音樂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