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則流行于網絡間的小道消息非常引人注目,它講述了十八大結束時前任總書記在最后一次正式會議上的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我不能在這里重復這個故事,如果你有興趣,興許現在還能找得到它。故事透露出前任總書記在任內工作時一直受到某種影響,因此,他立意終結這樣的影響,讓他的后任不再有他的煩惱。
這故事是無法得到證實的,但在中國,政治小道消息又很少失準?;诖?,讀過這個故事的人無不對前任總書記增添了同情和理解,也對新總書記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在人們看來,新總書記可以放手工作,簡直就是國人天大的福音。
實際情況又如何呢?也許很多人會繼續(xù)保持觀望,畢竟“兩會”剛剛開完,中央完成了人事更迭,而地方還沒有完全結束。從新領導人首次以國家元首身份進行出訪時所表達出的內容看,令人倍受鼓舞之處不多,中國改革的前景并沒有隨著“第一夫人”的新鮮亮相而變得更加光明。
我在這里試著與讀者一起探討一下過去四個月以來,新領導人透過他的言行傳遞出來的信息。
首先是“中國夢”,一個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夢。這個夢本來可以很鼓舞人的,但在定義這個夢時,習總仍然保持著先國家、再民族、后個人的順序,這讓他同時講出的“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變得黯淡起來。
其次,老路和邪路說。我相信不同的聽眾有著不同的解讀。盡管“不走老路”肯定了三十年改革開放的路,但對邪路的模糊表達同樣令人擔憂——“邪”字蘊含“罪孽”之義,也包含回歸正道之要求。那么,人們自然就更加關心何謂“正道”了。
再次,在反腐敗問題上“老虎和蒼蠅都要打”。這與整頓吃喝、出行接待轉變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一起獲得了群眾的叫好。
但是,我相當擔心這些治標之策的短期收效令更加治本的措施延宕出臺。比如,對反腐敗有奇效的財產公示制度,最近有官方專家表達了如下憂慮:當前時機不成熟,如果公示了,問題太大百姓難以接受;公示財產的要求會更加滋生官員們隱瞞和造假。此類“專家”的意見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新領導人的想法呢?不得而知。
我還注意到了習總的兩次出行,在國內他先去了“深圳”,表達了追隨小平道路的意愿;在國際方面,出訪的首選卻是俄羅斯,令對他抱有自由主義期待的人士頗為失望。與美國保持距離大大安撫了國內保守勢力,同時,習總從普京那里得到了能源和軍備合同也算得上成果豐厚。
我要說,習總更像是在刻意保留他的中間路線,這與老路、邪路的表述異曲同工。但是,居中的位置同時又是讓人難以捉摸的位置,不是嗎?
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更加令我好奇的是,如果新領導人得到了前任慷慨留下的自由執(zhí)政空間,那么他到底會把改革引向何方呢?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習總給我留下的仍然是一個親和平實的印象,同時不十分理解他的思想。對于中國的政治家,他們內在的思想被人們深刻理解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經常要依靠回憶錄才能真正把握。但對于習總書記,人們完全有理由變得更加急切。在去年底官方與民間互動展開“只有改革才是正確選擇”、“改革仍會繼續(xù)釋放紅利”、“不改革比改革風險更大”等一系列討論后,新年里我們卻幾乎沒有見到“改革”的發(fā)生——無論是思想意識上的,還是制度變革意義上的,哪怕具體措施辦法也更多地重復這樣那樣的“調控”。
習總在非洲有一句最新值得關注的表達:“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又是一句意味深長的經典。習總引述“老子”的話,是想表達執(zhí)政理念朝向“無為即有為”轉變嗎?他準備休養(yǎng)生息嗎?還是他只取“烹小鮮”不能來回翻動之意,意指“不折騰”、不反復、不爭論呢?一段時間以來,很多有影響力的學者一直警告留給領導人的時間不多,必須要盡快啟動具有實質意義的改革進程。其中就有吳敬璉老人,他甚至告訴我們今年秋天就應該搞出像樣的“頂層設計”。顯然,事情遠沒那么簡單。借用張維迎教授的觀點,只有同時具備理念和領導力兩個條件,中國改革才能看到希望。在我看來,中庸不行,唯有突破;無成可守,只能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