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共十八大代表,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與領軍人物,主持編寫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產生持續(xù)性重要影響,被國外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是最具務實主義精神的經濟學家”。
近日,胡鞍鋼新作《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上市,備受推崇,書中所述的“集體領導制”,指由多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及其集體領導機制——由“領導集體”掌握國家權力,對黨和國家的事務進行“集體領導”。這一制度發(fā)源于毛澤東,重建于鄧小平,成形于江澤民,完善于胡錦濤。
中央政治局常委又分別代表黨和國家的不同領導機構,形成了分工合作與協(xié)調合力的“集體領導制”。因此,這一制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集體”二字:是“集體成員”,而不是“個人”(如總統(tǒng));是“多個機構”,而不是“一個機構”;是“集體智慧”,而不是“個人智慧”;是“集體決策”,而不是“個人決策”。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上市僅僅一周,就銷售1萬多冊。該書在當當網(wǎng)政治軍事類新書熱賣榜和卓越網(wǎng)政治軍事圖書銷售排行榜均排第二,8月5日,京東商城、當當網(wǎng)、卓越網(wǎng)三大網(wǎng)站全部售空,而且?guī)缀醵甲叩氖橇闶邸?/p>
這首先得益于媒體敏銳的反應和推薦。7月22日,《北京青年報》在新書上市前以半個版的篇幅摘編《中國集體領導體制》內容;8月1日,《南方周末》以整版篇幅刊載摘編;8月6日,《作家文摘》頭版摘編……之后,新浪、鳳凰等門戶網(wǎng)站在首頁轉載了《南方周末》的文章。
無疑,書封上“國內外首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字樣充滿了解密味道,撓到了關心中國政治的人們的癢處,還引起了外國駐華使館和媒體的關注。
在書中,胡鞍鋼指出,中國共產黨新一屆中央集體領導人或集體接班人的產生,既不是“空降式”,也不是“火箭式”,而是典型的“臺階式”。
第一個臺階是擔任黨的省區(qū)市委書記,在治理國家前先接受治省的鍛煉和考驗。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若以人口數(shù)達到6000萬作為大國標準,那么中國至少有8個省的人口達到或幾乎達6000萬。
“治理這些省相當于治理一個國家?!?胡鞍鋼介紹說,據(jù)統(tǒng)計,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有6人擔任過省委書記、直轄市市委書記;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有8人擔任過省委書記、直轄市市委書記。
“這一臺階是他們成為領導人所需信息、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加速積累期’?!?胡鞍鋼在書中指出。
第二個臺階是擔任黨的領導集體成員的主要助手,也是“集體交接班”的過渡期。在這一政治臺階上,他們已經進入中央書記處、中央政治局,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主要助手。即使那些仍擔任省區(qū)市委書記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分享中央領導集體是如何作出重大決策的。
“習近平、李克強進入常委會前沒有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及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但是他們在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擔任主要助手,因而能為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承擔更重要角色做好準備。”胡鞍鋼補充說。
通常情況下,只有走完這兩個臺階后,才能正式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為領導集體核心成員之一。
胡鞍鋼將我國的決策體系分為“外腦”和“內腦”:“外腦”由人民群眾、國內外智庫(以國內智庫為主)和地方四套班子組成,內腦則是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為核心,包括國務院、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xié)三大班子。
“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試驗場,既是學習的大課堂,也是實踐大課堂。作為領導者的中國共產黨一旦完成了比較成功的學習和實踐,就會產生巨大的規(guī)模效應,對世界產生極強的正外部性。”
胡鞍鋼認為,隨著決策機制的不斷科學化、民主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中共中央這一“大腦”也將更加健全、更加理性、更加智慧,讓主觀更加符合客觀,理論更加符合實際,政策更加符合民意,使得及時糾正小的失誤、避免大的失誤成為可能,也成為現(xiàn)實。
胡鞍鋼在書中將集體領導制概括為五大機制——集體分工協(xié)作、集體交接班、集體學習、集體調研、集體決策。
自十六屆一中全會開始,中央正式形成了政治局九常委分別代表黨和國家中樞機構的格局。如十六屆政治局常委會中,胡錦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吳邦國對口全國人大;溫家寶對口國務院;賈慶林對口全國政協(xié);曾慶紅分管組織工作;黃菊負責國務院常務工作;吳官正主持中央紀委;李長春分管宣傳;羅干擔任中央政法委書記。
常委之間的協(xié)作,通常由個人之間交流協(xié)商來實現(xiàn)。每個常委不僅代表個人,還要代表各機構發(fā)表重要意見。一旦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集體決定,各位常委直接向所在機構(黨組)傳達這一決定,根據(jù)分工各自采取行動。
該書在“結語”中寫到——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是確保中國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政治條件;一個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需要一個好的機制設計;一個好的機制設計是確保黨中央領導集體新老交替和決策成功的制度基礎。只要黨中央能夠避免重大的決策失敗,又能及時糾正小的失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越堅實。
從國際比較看,無論是與最早實行現(xiàn)代國家總統(tǒng)制的美國相比,還是與俄羅斯正在實行的半總統(tǒng)共和制相比,世界上最獨特的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具有明顯的制度優(yōu)勢和政治優(yōu)勢,避免了把國家前途和命運系在一兩個人身上,能夠自我調整、自我修復、自我完善,保證了領導集體更加團結、更加協(xié)調、更加高效、更加統(tǒng)一。
在以下的篇幅里(P13——P29),本刊將對《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一書中八個章節(jié)的部分內容進行摘錄,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