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40歲以上的人都對電影《祖國的花朵》印象深刻,這是1955年拍攝的新中國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園生活的影片,其中的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家喻戶曉,被幾代人傳唱。片中那個原本調(diào)皮搗蛋、不好好學習,后來進步成為好學生的男生江林的原型就是我,而且用的就是我的真名。
我1943年出生于河南,5年后全家隨父親再從河北遷到天津,后來又搬來了北京。1950年9月1日我上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因為我說話帶河南口音,一些同學就叫我“小侉子”,我不服氣,就跟他們打架。有一次我把一個男同學的耳朵揪豁口流了血,母親知道后趕緊帶他去醫(yī)院縫針。我拿毛毛蟲嚇唬同學,曾摳下玩具貓、狗的眼睛夾在自己眼睛上嚇唬人;我還爬樹偷棗,上房掏鳥;踩地上的雨水濺同學一身……我淘氣在學校都出了名,也不好好學習,為此老師經(jīng)常找家長,父母打我我不服,老師的教育我也聽不進去。
其實,我也有特長,喜歡畫畫。美術楊老師發(fā)現(xiàn)了我的優(yōu)點,就給我買紙、筆,還常指點我、關心我。其他老師、少先隊員看在眼里,也常鼓勵我、幫助我。有一次,參加春游時我不小心摔破了手腕,老師給我擦拭傷口,女同學楊乃靜掏出新手絹為我包扎,讓我心里暖洋洋的。從此我變了樣,再也不打架了,努力學習,積極做好事……五年級第一學期,我人隊了。
記得我上四年級時,有個女作家到學校采訪,她根據(jù)我和同學們的故事創(chuàng)作了小說,后來改編成電影《祖國的花朵》。片中的江林以我為原型,但也有其他同學的影子。電影上映后,我去看了。直到建黨90周年,我寫了篇《讓祖國的花朵綻放》,才揭開了這個秘密。
像電影中一樣,我的夢想是參軍,高中畢業(yè)后我應征入伍,一年后成為一級技術能手,當兵第二年入黨,第三年提干。部隊為了培養(yǎng)我,還送我上大學。1974年我轉(zhuǎn)業(yè)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后來又在國家經(jīng)委等單位工作。如今我已經(jīng)退休10年了,是一名社區(qū)志愿者,利用我的特長為社區(qū)服務。我還參加合唱、攝影、書法等活動,晚年生活充實、幸福。
左圖是1962年8月,我們畢業(yè)6年后,部分同學和老師一起在北海公園照的(后排左五是我)。之后大家各奔東西,沒再聯(lián)系,加上搬遷住址變化,我再也沒見過同學。我想念大家,希望當年史家胡同小學56屆(6年級)二班的同學看到報紙后,能發(fā)短信到13651086806與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