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1.5T磁共振1H-MRS波譜(1HMRS)成像技術(shù)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臨床價值。 方法 選取經(jīng)1H-MRS掃描的15例NAFLD患者(NAFLD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對照組),采用MRS分析軟件分別測量NAFLD組和對照組的脂峰與水峰和脂峰下面積和之比,比較兩者的脂峰下面積、脂與脂水峰下面積和之比。 結(jié)果 NAFLD組與對照組的脂峰下面積分別為(26.28±1.91)和(2.31±0.20);脂與脂水峰下面積和之比分別為(17.20±9.30)和(3.60±0.40)。兩組在脂肪峰下面積、脂與脂水峰下面積和之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結(jié)論 1.5 T1H-MRS在評價NAFLD脂質(zhì)代謝方面有重要作用,對檢測肝臟脂質(zhì)代謝的變化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關(guān)鍵詞] 磁共振成像;脂肪肝;磁共振波譜
[中圖分類號] R57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5-0108-02
由于物質(zhì)條件的升高和人們生活的不規(guī)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發(fā)病率日趨升高,已經(jīng)成為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安全隱患。NAFLD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相關(guān)的肝硬化三個病理階段[1]。脂質(zhì)物質(zhì)在肝細胞內(nèi)的大量堆集是NAFLD的病理性變化。目前臨床治療以脂肪性肝炎較多,往往忽視單純性脂肪肝的研究[2]。因此,評估肝細胞內(nèi)脂肪變性程度對于開展單純脂肪變性相關(guān)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肝臟活檢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金標準,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患者對于創(chuàng)傷性檢查較為顧忌,難以接受肝臟穿刺活檢?,F(xiàn)在對肝細胞脂肪變性的方法有超聲、CT、磁共振、肝組織病理活檢,前三種方法在脂肪肝的診斷上,主要以定性為主,而且有主觀因素存在,不能定量。文獻報道,氫質(zhì)子磁共振波譜(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成像技術(shù)在脂肪肝的定性和定量診斷上具有可觀的發(fā)展前景[3]。本研究應用1H-MRS技術(shù)對非酒精性脂肪肝進行定量診斷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7月1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組,選取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2006版)》,排除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外的肝??;入選前已用過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的藥物;不適宜MR檢查的患者;經(jīng)B超及CT診斷均為脂肪肝。有完整的肝功能化驗結(jié)果,無酗酒史,排除其他急、慢性肝病及全身性疾病。同時選取15例健康實習醫(yī)生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經(jīng)磁共振1H-MRS掃描。
1.2 掃描儀器與方法
采用美國GE HD 1.5 T Signa EXCITE超導磁共振,MRS掃描采用體部8通道線圈,加呼吸門控。掃描序列包括:肝臟MRI的三平面定位掃描序列,呼吸觸發(fā)T2WI序列、正反相位和肝臟單體素點分辨波譜成像序列。根據(jù)標準軸位T2圖像,選擇MRS掃描最佳的層面,所有人均選擇在肝臟Ⅴ段中部,掃描區(qū)20 mm×20 mm,盡量避開不利于MRS采集的因素。檢查前進行手動勻場,使水飽和為0%。PRESS序列主要參數(shù)如下:TR1600 ms,TE 25 ms,Echo=1,NEX=6,掃描采用Research模式,取消水抑制。對所獲得的波譜圖像采用SAGE軟件進行自動分析,得到1H-MRS圖譜(包括水峰、脂峰高度及峰下面積),以脂峰下面積除以水峰與脂峰下面積之和乘100%等于肝臟脂質(zhì)含量(IHCL)。
1.3 1H-MRS分析與測量
1H-MRS測定肝臟脂肪含量的原理是根據(jù)在水和脂肪環(huán)境之間質(zhì)子共振頻率不同,以水共振波譜為準測定脂肪共振波譜,以脂峰下面積除于水峰與脂峰下面積之和乘100%等于肝臟脂質(zhì)含量(IHCL)。在1H-MRS檢查中,雖然同樣存在非脂肪及非水成分的干擾,但由于在譜線圖中可表現(xiàn)為不同位置的峰,可以與位置固定的水峰和脂肪峰區(qū)分從而被剔除,保證了原始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因此,1H-MRS的可信度可能更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差別的t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
2 結(jié)果
NAFLD組脂峰下比值比變化范圍較對照組明顯增加;NAFLD組患者脂水峰值及面積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3.1 MRS技術(shù)原理
本研究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采用產(chǎn)生1H頻率的8通道腹部線圈,應用最成熟的單體素PRESS技術(shù),在相同的磁場環(huán)境下,處于同一原子核,由于原子核受到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云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由于本次數(shù)據(jù)采集不同于普通MRS,關(guān)鍵是不選擇化學位移選擇性壓水脈沖。因為肝臟組織沒有特有的代謝物質(zhì)、主要有的是水和脂肪,正常肝組織中含有較多的水而脂肪基本沒有或很少,但脂肪肝肝組織中則含有較多的水和脂肪,不同于正常肝組織,而MRS中1H-MRS檢測最敏感的就是水和脂肪的信號。本研究取消化學位移選擇性壓水脈沖(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water suppression,CHESS),使取得的1H-MRS圖譜除脂肪之外僅顯示水峰,并通過軟件自動分析,測定肝組織中脂質(zhì)成分比例。如圖1所示,Liver MRS掃描得到的正常肝臟1H-MRS圖,清楚顯示水峰而無脂峰。有些動物脂肪肝模型的1H-MRS研究也證實了1H-MRS研究脂肪肝的可行性[4]。在本研究預實驗階段,我們選擇了15例健康實習醫(yī)生作為志愿者行B超、CT及MR正反相位檢查無脂肪肝征象,并常規(guī)肝功能及免疫性疾病檢查無異常后,行1H-MRS檢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健康對照組譜線圖中除了與正常水峰、脂肪峰幾乎為0(圖1),而NAFLD組患者隨著脂肪肝程度的逐漸加重除了正常水峰、脂肪峰明顯增寬、增大(圖2、3)。而目前對于1H -MRS診斷脂肪肝的標準爭議較大,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IHCL≤5.5%為正常濕肝,而>5.5%即可以診斷脂肪肝[5],而較保守的看法是IHCL>10%時MRS較準確[6]。本研究中,我們以IHCL>5.5%為診斷脂肪肝的標準,即IHCL如果超過5.5%就可以診斷為脂肪肝。
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GE1.5 T MRS分析軟件,分別測定脂峰、水峰下面積,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IHCL較正常對照組均明顯增加(P < 0.05),基本能夠定量分析肝細胞內(nèi)的脂類物質(zhì)比例。本研究有別于以往的研究,引入了:脂峰下面積除以水峰與脂峰下面積之和乘百分之百等于IHCL的概念,脂肪肝時比值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增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研究發(fā)現(xiàn)[7],健康志愿者與各級非酒精性患者的肝臟脂質(zhì)含量(IHCL)隨著肝脂肪變性程度的增加而明顯增高,所以,1H-MRSIHCL可能是定量觀察肝組織中脂肪變化的一個較好指標,特別是在臨床工作中通過1H-MRS IHCL來觀察脂肪肝治療前后肝組織中脂肪的變化[7]來判斷療效。
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應用1.5T1H-MRS肝臟脂質(zhì)含量對脂肪肝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這一點與國外研究相似[8,9]。然而,1H-MRS是通過單體素測定局部區(qū)域的脂質(zhì)含量來間接反映肝臟的整體脂肪含量,因此,該方法目前僅適用于均勻性脂肪肝病例而無法用于局限性脂肪肝的定量分析。并且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偏小及采集單體素MRS時呼氣后分段屏氣難免會有所誤差,會受到周圍血管、膽管及磁敏感等因素影響而影響數(shù)據(jù)測定的精確性。但隨著有關(guān)脂肪肝發(fā)病機制和治療藥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于無創(chuàng)傷、定量、重復性好的脂肪肝檢測手段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我們相信,磁共振氫譜將日益顯示出它在脂肪肝檢測中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 Adams LA,Angulo P,Lindor K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MAJ,2005,172(7):899-905.
[2] Ratziu V,Charlotte F,Bernhardt C,et al. Long-term efficacy of rosiglitazone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results of the fatty liver improvement by rosiglitazone therapy (FLIRT2) extension trial[J]. Hepatology,2010,51(2):445-453.
[3] 蘇中振,單鴻,何炳鈞,等. 血生化、超聲、CT、1H MRS定量診斷脂肪肝的綜合對照實驗研究[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08,24(7):977-980.
[4] 范明霞,田建明,陸建平,等. 活體1H磁共振波譜分析在大鼠脂肪肝中應用價值的初步研究[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04,20(10):1503-1505.
[5] 范建高. 肝活檢在脂肪肝診斷中的作用[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 8(2):116.
[6] Noworolski SM,Tien P,Westphalen A,et al. MR spectroscop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Proc Intl Soc Mag Reson Med,2005,13(5):336.
[7] 王南,漆劍頻,董慧,等. 1H-MRS和CT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診療中的應用研究[J]. 放射學實踐,2007,22(12):1322-1325.
[8] 潘長玉. 代謝綜合征認識和防治的新進展——評《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關(guān)于代謝綜合征定義的全球共識》[J].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5,21(4):298-300.
[9] Schuchmann S,Weigel C,Albrecht L,et al. Non-invasive quantification of hepatic fat fraction by fast 1.0,1.5 and 3.0 T MR imaging[J]. Eur J Radiol,2007,62(3):416-422.
(收稿日期: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