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情感被認為是藝術永恒的生命。藝術的神圣使命就是點燃生命情感,改善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狀態(tài),使生命向著健康、積極、活潑、明朗的方向發(fā)展。藝術不分種族、國度,就是因為情感的參與,情感是繪畫藝術永恒的主題。
關鍵詞:繪畫;情感原理;自由本質;情理統(tǒng)一;表現(xiàn)情感
一、繪畫表現(xiàn)情感的原理
情感,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對與之發(fā)生關系的客觀事物(包括自身狀況)的態(tài)度和體驗?!?就是說人的情感是由客觀事物引發(fā)的,是人的需要與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反映,人在社會生活中,因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就是情感形成的基礎。當某一事物引起了人們的神經(jīng)興奮及一系列的生理反映時,就形成了情感體驗。而藝術就來源于藝術家對于生活中價值物的認識和理解基礎上的情感體驗。藝術作為情感的表現(xiàn),不論從主體的精神心理來看,還是從藝術作品的內容來看,情感在藝術作品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情感就不會有藝術。吳冠中老先生有句話說得好∶ “科學揭示宇宙物質之一切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深層奧秘。” 能讓人駐足在一幅繪畫作品前的基本理由不是別的,那就是情感,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
世間萬物,有很多事情是很玄妙的,畫家與觀眾大部分是不認識的,甚至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并不妨礙他們情感的交流。但凡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看到羅中立的《父親》都會被感動,會感受到我們父輩的艱辛,會想到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我們是懷著敬意的,而不會簡單的覺得他只不過是畫了一個貧困的老農民,沒有什么可觀賞的價值??梢哉f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存在著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認識,那些注入了深厚情感的畫作,正是因為其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詮釋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二、情理統(tǒng)一
好的繪畫作品是情理統(tǒng)一,以情取勝的。認知完全直接地溶解在情感之中,而不外在于情感。情與理都是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內容。在不同的領域,側重點各有不同,科學側重于理,而藝術主情。如果藝術到了和科學一樣理性、嚴謹、功用的地步,那藝術也就不能再稱之為藝術了。當然,我們在創(chuàng)作一件繪畫作品時,也不能只求情感的宣泄,每一件繪畫作品都融入了藝術家對藝術,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與認識。那些思考與認識如哲學家透徹,那些悲天憫人的情懷如思想家一般深沉。而所有這些思考與認識都不能直接顯露,而是要與情感一起統(tǒng)一在藝術的直觀中。一件繪畫作品中既有情又有理才符合審美的特點,審美是情理統(tǒng)一的活動,但理在情中。禪宗有語: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我們在一幅繪畫作品中是先感受到情感才體驗到認知的。
三、畫家如何體驗和表現(xiàn)情感
前面說過一幅好的繪畫作品要在情理之中,但是它又又必須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給人以親近感,意料之外使人產生陌生感。親近給人以好感,陌生使人產生好奇心。好感加好奇心是作品取勝的關鍵。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具有最嚴格的個體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最廣泛的人類普遍性——人的自由本質。藝術家力求將個體自我與群體社會聯(lián)系起來。從而合情合理的塑造出獨特的藝術形象。那么如何去體察對象,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從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場,做事情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要真實地塑造出一個藝術形象,畫家必須把握住對象的意識,用對象的意識設身處地地去為之設計形象、動作。就如魯迅先生可以理解并塑造出阿Q一樣。所以我們說藝術家,特別是畫家,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一顆敏感的心靈。藝術家要站到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要比常人更能體察別人,理解別人,要心思細膩,隨時捕捉生活中的點滴感動,因而也就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多樣的形象來。表現(xiàn)豐富的情感世界。
(二)捕捉他人無意識的舉動
人的行為并不都是在意識的控制之下進行的,無意識或者說潛意識在暗暗地支配著、調節(jié)著人們的在各種特定情況下的行為。繪畫作品要表現(xiàn)出活生生的人物感情,當然的應該描寫人的無意識行為。那才是最真實的形象,最能打動人的情感,這跟酒后吐真言其實是一個道理。無意識行為是自發(fā)的。是人的本性最真實的表現(xiàn)。藝術家經(jīng)常是要把握住這真實的瞬間,我們看到的繪畫作品中對象的無意識行為都是藝術家自覺選擇,精心提煉的結果。要選擇、要提煉,當然就要認識、要理解,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是任何無意識的行為都有表現(xiàn)的價值。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xiàn)的無意識行為必須是對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對于作品意蘊的表現(xiàn)有所幫助的。因此,很多無意識的行為,很多不起眼的事物,在藝術家卻不能不是有意識地經(jīng)營。
(三)將模糊、微妙的情感定性化、夸張化
人的情感世界是十分微妙的領域,有很多情感是空泛、隱約、難以捕捉到,就連當事人自己也感到很難捉摸。而作為一個畫家,自然不能回避極為豐富又極為復雜的情感世界。而且這恰恰是他們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是一幅畫的精神,是魂。波洛克有句話說,藝術作品“只是秘密成長的心靈的外在成果?!?偉大的藝術家都具有猜透人心秘密的本領,而且善于將人心靈的種種細微波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以上三點是藝術家深刻地解剖自我與深刻地解剖社會的主要手段與過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真正成為全人類自我意識的形式,他必須走出自己生活的狹小天地,深入地去體察社會生活的激流中的各色人物情感。無論是觀賞者還是畫家,能品評,能創(chuàng)作美的人,必定是性情中人, “深于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就是快樂的體驗也是深入肺腑,驚心動魄,淺俗薄情之人,不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謂真樂?!?藝術家就是富于這種宇宙的深情,所以情感在藝術文學上才有那樣不可企及的成就和不變的主題。
【參考文獻】
[1]李可染.可染論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2]程帆.我聽傅雷講藝術[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
[3]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