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寫生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畫者要做到先對“寫生”釋名解意,進而證明寫生的源遠流長。寫生之意義于作畫者影響很大,寫生是創(chuàng)作的素材儲備;筆墨語言的探索;感知外物,養(yǎng)胸中之氣。故而,山水畫寫生于今亦有其重大意義。
關鍵詞:寫生;生命;源流;物象;筆墨;養(yǎng)氣
中國山水畫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名家大師輩出,建立了登峰造極的高度,但近百年來中國山水畫的臨仿之風盛行,山水畫逐漸式微,致使百年前就有偏激人士放出“廢除中國畫”之誑語?;诖耍艺J為要為山水畫注入新鮮血液,那么對寫生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談到到寫生對現今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意義,我們須先清楚“寫生”一詞的本義?!墩f文解字注》中注“寫,置物也?!捶矁A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曰‘寫’。 ……寫之則安矣,故從‘ 宀 ’” ;“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由此可以探出“寫生”兩字所含的意義:1.山水畫是畫家內心世界物化的反映,畫家將自己的感情至深之處見之于畫面,從而慰藉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安” ;2.“生”指的是生命,直接體現了畫家以移情于物的方式對生命世界的感知、體悟,最終以畫面所透射出的“生”“氣”為旨歸。
中國山水畫寫生之法古已有之,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其“六法”之六“傳移模寫”的“寫”則指的是寫生。值得注意的是謝赫所列的“六法”順序是對于品評作品而言的,而對于學畫者實踐來說,則須將其順序倒置,起于“傳移模寫”,止于“氣韻生動”。
細揣“傳移模寫”四字,其各為一法。“傳”即師之所授,或為口訣,或為稿本,這是學習山水畫的基本功。“移”則指臨摹之功,即選擇前人優(yōu)秀作品,依原作做較忠實的臨習。進一步的“?!眲t指變臨,參考范本或縮小放大,或左右變換,或前后顛倒,或刪繁就簡,只是將范本做以變通,融入自己的主觀表現。以上三法能貫通,臨摹的目的已達到,若再一味重復,那么難出古人藩籬?!皩憽奔赐ㄟ^寫生追求心中的意境,最終求得作品的“氣韻生動”。在謝赫看來,寫生如此重要,但明清以來卻有很多畫家一味從事臨仿,致使出現“家家一峰” “個個大癡”等局面,了無生趣。
當然寫生之法不只謝赫一人有所議論,而且元以前的畫家對寫生也推崇備至。例如,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記載:“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令吳生驛駟,令往寫貌,即回日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圖之。嘉陵江水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鼻G浩《筆法記》:“有日登神鉦山……疾進其處皆古松也?!蝮@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知其真?!贝髱熀楣茸訉懮绱丝嘈墓略劊芍^力證。夏文彥《圖繪寶鑒》謂范寬:“畫山水始師李成,又師荊浩,既乃嘆曰:‘與其師古人不若師諸造化’。乃含舊習,卜居終南、太華,遍觀其勝,落筆雄偉老硬,真得山骨,而與關李并馳方駕。”看來,寫生是有源可溯、有據可證的,他們能翹然特出,名于時,傳于后,正在于重視寫生之功。
那么在當今中國山水畫壇,寫生對于畫家的創(chuàng)作又有哪些意義呢?但凡歷史上的大師,其藝術特色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更有不同于自己的,在于他們對藝術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從而勇于創(chuàng)新,樹一家之面貌精神。所以在當下,寫生之法對我們有以下三方面的啟示。
首先,寫生為畫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儲備,可以是寫生的稿本,也可以是畫家目識心記的事物之意象的重新組合、變換等等。東西方繪畫的審美體系和觀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大的區(qū)別。西畫寫生按透視學原理,畫家的立足點、視點要固定,畫面也要有一定的視平線,所以呈現出來的畫面與實景逼肖。但中國山水畫寫生,畫家不必固定其立足點和視點,也不必定視平線,畫家的視線很自由,即游山玩水式的左右前后上下來回移動,多方面觀察,然后去粗存精,將最感人印象最深的部分置于一幅畫中,觀者一望便知是某山川之氣象,但對實物再做細致的考察則又不似,這就是得物象之神氣。經年累月的觀察與寫生,必能使畫家納萬象于心中,何愁靈感之枯竭。再者,畫家通過寫生可以探索自己的繪畫語言,山水畫的繪畫語言是筆墨,其一筆一墨均是造型,下筆即見物象之陰陽向背轉折曲直剛柔,在對物象的種種特質有所感知后,由于個人的天資稟賦、思維方式不同,寫生就會形成相應的筆墨樣式。除此之外,當畫家在觀察物象時,與其產生共鳴——美感經驗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一種彼時彼地的感情,由于當時所處時空的特定性,其筆墨語言也具有時空的特定性。
另外,寫生可以養(yǎng)氣。畫家在寫生過程中,面對物象的心底感觸見諸絹素,已經是對外物有了生命的觀照,兩者在意念上即產生了“對話”。山水畫講究氣息、氣格、氣象、氣韻,畫面反映的是畫家移情于物的心靈境界。在此略舉幾例:范寬“卜居終南、太華,遍觀奇?zhèn)ァ?、“真得山骨?;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 ;李可染遍訪中華名山,“為祖國山河立傳”……他們刪撥大要,或對景寫生,或目識心記。在這樣一種游山玩水的觀察自然過程中,畫家能夠體悟到自然的精神、氣質、性格,使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胸襟氣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的改變、調整與升華,這就是一個養(yǎng)氣的過程,如此才能使作品充滿生命的真性情。
藝術貴在真,不可無病呻吟,亦也不可為悅人耳目。山水畫寫生使畫家胸富萬象,以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言之有物,述之有我,物我合一才能表達出對象的品性、神氣、風骨。故寫生者,抒寫性靈、生命也。唐宋元大師尚重寫生,更何況當今后學?
【參考文獻】
[1]周積寅,耿劍.俞劍華美術史論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
[3]葉丹,石堅.石魯藝術文集[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朱光潛.談美[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