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在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及時提出對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進行改革的設想,對改進教學質量會有很大的幫助。這門學科涵蓋了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方方面面,作為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建新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建筑設計基礎是建筑教育中的核心基礎學科,它的教學思想、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法對未來的建筑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分析我們沿用至今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情況,雖然幾經改革,但受限于建筑設計基礎課程自身的特點,現(xiàn)行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依然有很多問題亟待探討和改進。
在教學思想上,把美術作為建筑設計基礎的主要科目,重藝術性,輕建筑的技術性和社會性;重圖面表現(xiàn)而輕設計。在教學內容上,重視設計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基本理論的教學,使對技能的訓練成為無本之木。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通過手把手的“改圖”,教給學生一些處理手法,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思維單一、封閉的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一、改革培養(yǎng)目標
過去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過于規(guī)格化和單一化,一味地強調培養(yǎng)個人的美術基礎,及對建筑基本常識的了解和基本構圖知識的掌握。缺乏有效引導學生對建筑生成過程的探索和思考,大大制約了學生自己對建筑設計過程的理解。因此,在建筑設計基礎的教學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建筑設計思維為基礎,同時應加強基于建筑學的各類設計基礎技能的訓練。
二、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計劃應緊緊圍繞學生建筑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
比較常見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依難易程度和漸進秩序設定的線性結構與從多個角度切入、各部分內容并置的單元式結構。前者是一種深度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后者是一種廣度教學模式,往往為高年級建筑教學所采納。建筑設計基礎作為一年級教學,更傾向于線性結構組成的教學模式。線性的教學結構中往往可融入多個單元結構,豐富了教學設置的調整空間。
(一)教學內容的設置應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的探索
學生的系統(tǒng)性設計思維往往是基于扎實的基本課程內容的學習。因此,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下,建筑制圖表達,及墨線練習、水彩渲染等技法的課程學習中純粹地去模仿教師提供的已有的完整作業(yè)和作品,可以只提供一個作品的部分成果,來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應該以引導學生思考建筑的設計過程為重點
建筑設計作品分析已經成為許多院校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建筑設計作品分析可以說是一種反設計,它是與建筑設計過程互逆的一個過程。主要是運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對已經建成的建筑物質形式系統(tǒng)進行的一種有目標的分析。但是,由于某個建成的作品是設計者在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之后的成品,它是個高度綜合的對象,所有與建筑相關的問題全部濃縮在這樣一個成品之中,因此傳統(tǒng)的看見建筑物就簡單地分析其平面、立面、功能房間和體塊的做法對于提高自身設計認識和設計能力幫助不大。
相應的,我們應該基于一定的視角從建筑生成的角度來分析建筑形成的原因,即為什么設計師會這樣處理建筑,而不是用另外的手法。場地上或者什么特殊的因素導致了設計師這樣處理建筑的某個問題。以及有多少種因素在方案的生成中起了主要作用。
這個驗證的過程是設計分析的主體過程,通過這樣的操作,分析者得出對此作品的理解性的詮釋。在設計過程中,對許多設計影響因素的判斷和提取,一部分來自設計者實際的生活體驗和提取,另一部分主要的來源是運用“設計生成過程分析”的方法對優(yōu)秀實例和作品進行認知,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和思考建筑的設計過程應該是建筑設計教學環(huán)境中比較關鍵的內容之一。
(三)建筑智能輔助設計工具的適度運用
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不斷升級的應用軟件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巨大,職業(yè)建筑師們正利用各種數(shù)字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建筑教育必然要適應時代和學科發(fā)展的要求,但是如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完善設計課程,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平衡彼此的關系,都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探索。針對低年級學生對計算機專業(yè)繪圖軟件不熟悉的特點,教師可以推薦簡單方便易學的Sketchup軟件進行三維建模,從構思階段開始介入,進行空間、形體、構造等多方位研究,由此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把握設計全過程。相比傳統(tǒng)分階段的模型制作更加節(jié)約時間,效率高,利于修改。
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到數(shù)字化設計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這就是一些學者指出的“數(shù)字鴻溝”,科技與情感、道德的割裂加劇,信息圖像化,人文精神缺失,過分注重建筑造型與材料,求新求異,輕視地域與文化傳統(tǒng)。這就要求我們既積極響應數(shù)字化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同時也要加強人文精神建構,加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既學習技能,又始終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以人為本地思考和解決建筑問題。
三、結語
建筑與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個終極目標,而是一個與時俱進,自我調整完善的不斷探索和發(fā)展的過程。上述內容正是在筆者教學實踐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修養(yǎng)和自我悟性轉向理性培養(yǎng),由側重手工技巧訓練轉向側重創(chuàng)造性、建筑思維方面訓練,及幫助學生建立對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景觀學初步的、正確的認識,為將來進一步深入專業(yè)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的過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王靜.對“建筑設計基礎”中建筑實測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華中建筑,2010(06)
[2]韓曉峰,韓冬青.理解·策略——建筑設計作品分析與建筑設計過程的分析之比較[J].建筑學報,2008(09)
[3]劉京華,劉煜.悉尼科技大學建筑初步課教學方法啟示[J].華中建筑,2009(07)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