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較瑞芬太尼與地佐辛抑制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拔管反應的效果。 方法 隨機選擇90例接受鼻中隔矯正術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采用相同的麻醉給藥方案。術畢麻醉蘇醒期地佐辛組與對照組停止輸注異丙酚及瑞芬太尼,地佐辛組患者填塞鼻腔時給予地佐辛5 mg;而瑞芬太尼組停用異丙酚后,繼續(xù)輸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直至氣管拔管。 結果 三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無顯著差異。與對照組相比,瑞芬太尼組與地佐辛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更穩(wěn)定,咳嗽、不自主體動顯著減少。 結論 瑞芬太尼與地佐辛均可有效抑制鼻部手術患者麻醉蘇醒期拔管反應,減少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波動,同時并不延長患者蘇醒及拔管時間。
[關鍵詞] 瑞芬太尼;地佐辛;心血管反應
[中圖分類號] R6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074-02
全麻蘇醒期多數(shù)患者因為氣管導管的存在,出現(xiàn)咳嗽、躁動及血壓升高等現(xiàn)象,尤以鼻部手術表現(xiàn)為多。預防蘇醒期拔管反應的方法有多種,如深麻醉狀態(tài)下拔管、靜脈給予阿片類藥物等。本研究目的在于觀察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分別給予地佐辛及持續(xù)輸注小劑量瑞芬太尼對患者的咳嗽、不自主體動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進而評價兩種處理方法對抑制拔管反應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ASAⅠ~Ⅱ級全麻下接受鼻中隔矯正術患者90例,患者年齡 18~60歲。根據(jù)麻醉方式分為對照組、瑞芬太尼組、地佐辛組。排除標準:服用鎮(zhèn)咳藥物史;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服用史;心腦血管病史;呼吸系統(tǒng)病史。
1.2 麻醉方法
三組患者采用全憑靜脈復合麻醉方法。誘導采用芬太尼2 μg/kg、異丙酚2 mg/kg、順勢阿曲庫銨0.2 mg/kg,氣管插管并確定無誤后以異丙酚(6~8) mg/(kg·h)、瑞芬太尼(0.1 ~0.5) μg/(kg·min)維持。術畢所有患者給予肌松拮抗,靜注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術畢對照組、地佐辛組患者停用異丙酚和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組患者停用異丙酚,繼續(xù)輸注瑞芬太尼 0.05 μg/(kg·min)直至氣管拔管后。地佐辛組患者填塞鼻腔時給予地佐辛5mg。拔管標準[1]:①患者意識恢復,自主呼吸恢復;② 呼吸頻率<30/min,潮氣量>300 mL。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體重、男女比例、年齡、手術時間);②以停用異丙酚為起點,記錄患者意識恢復時間(自主睜眼并對語言指令有反應)、拔管時間;③記錄拔管即刻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④記錄蘇醒拔管期間患者咳嗽、不自主體動的發(fā)生情況;⑤記錄患者不良反應,如惡心、頭暈等。所有指標均由一名對分組及處理盲態(tài)的護士記錄。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 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90名患者均完成研究,三組患者體重、年齡及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 > 0.05),見表1。
蘇醒拔管期:三組患者的意識恢復時長及拔管時長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血流動力學指標MAP、HR、SpO2 瑞芬太尼組與地佐辛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的MAP、HR明顯高于瑞芬太尼組、地佐辛組,上述血流動力學指標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SpO2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與瑞芬太尼組、地佐辛組比較,對照組中咳嗽、不自主體動的發(fā)生率顯著增高(P < 0.05),咳嗽及不自主體動主要發(fā)生在患者意識恢復后拔管前,拔出氣管導管后均消失。地佐辛組中患者拔管后主訴頭暈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瑞芬太尼組、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拔管反應為全麻蘇醒期的常見反應,一般與氣管導管刺激、切口疼痛有關[2]。拔管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不自主體動及嗆咳等[3]。處理拔管反應的方法有多種,如深麻醉狀態(tài)下拔管、氣管內給予局部麻醉藥物、靜脈注射阿片類藥物等[4,5]。深麻醉狀態(tài)下拔管有發(fā)生誤吸的可能,氣管內給予局麻藥物不能有效抑制心血管反應,靜脈注射阿片類藥物存在呼吸抑制及延長拔管時間的可能。
瑞芬太尼與地佐辛常用于抑制蘇醒期的拔管反應[6,7]。我們的研究證實了小劑量瑞芬太尼與地佐辛均可有效地抑制拔管反應、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這與瑞芬太尼與地佐辛的藥理特性相關,瑞芬太尼的優(yōu)點為血腦平衡快、消除快,小劑量的瑞芬太尼可抑制全麻蘇醒期的拔管反應[6]。地佐辛是κ受體激動劑,μ受體部分激動劑,可抑制全麻蘇醒期的拔管反應[7]。
研究發(fā)現(xiàn),小劑量瑞芬太尼與地佐辛相比,兩者在抑制拔管反應、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上并無顯著差異。但是相對于小劑量瑞芬太尼組及對照組,地佐辛組拔管后的頭暈、臉紅發(fā)生率高,這可能與地佐辛本身的不良反應有關。
研究結果僅適用于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的患者,對于腹部及其他類型刺激較大的手術,上述結果需實踐檢驗。對于刺激較大的手術,拔管反應不僅與氣管導管刺激相關,同時需要考慮手術刺激對蘇醒拔管期患者的影響。此時需意識到地佐辛的鎮(zhèn)痛作用及瑞芬太尼導致的痛覺過敏效應會對兩種藥物用于抑制拔管反應的效果帶來影響,結果可能與本研究不一致。
總之對于鼻部手術的患者,小劑量瑞芬太尼與地佐辛均可有效地抑制拔管反應、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臨床需考慮患者實際情況,減少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莊心良,曾因明, 陳伯鑾. 現(xiàn)代麻醉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055.
[2] Hartley M,Vaughan R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racheal extubation[J]. Br J Anaesth,1993,71(4):631.
[3] Leech P,Barker J,F(xiàn)itch W. Changes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systemic arterial pressure during termination of anaesthesia[J]. Br J Anaesth,1974,46(20):315-316.
[4] Diachun CAB,Tunink BP,Brock-Utne JG. Suppression of cough during emergence from general anaesthesia:laryngotracheal lidocaine through a modified endotracheal tube[J]. J Clin Anesth,2001,13(2):447-451.
[5] Coda BA. Opioids[M]. In:Barash PG,Cullen BF,Stoelting RK,eds. Clin ical anaesthesia. 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Publishers,2006:353-383.
[6] Marie T,Aouad,Achir A. Al-Alami,Viviane G. Nasr,et al. The effect of low-dose remifentanil on responses to the endotracheal tube during emergence from general anesthesia[J]. Anesthesia Analgesia,2009,108:1157-1160.
[7] 管艷,王貴成. 地佐辛對全憑靜脈麻醉拔管期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3):288-289.
(收稿日期: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