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世界中,思維觀念往往是人們行為、行動的指南。一個新的想法代替一個舊的想法,一個新的靈感代替一個舊的靈感,一個新的思緒代替一個舊的思緒等,在這一更一替之中完成了思想的經歷。畫家一生的經歷與對生活的感悟都用畫筆描繪出來,在作品的完成過程中經歷起著重要作用。
在《辭海》中“經歷”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歷時。《漢書·東方朔傳》:“上古之事,經歷數(shù)千載,尚難言也?!币嘀笟v史久遠?!稌ぞ罚骸案タ私洑v。”經過。亦指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如:一生的經歷?!逗鬂h書·隗器傳》:“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數(shù)十矣?!倍P者以為:在繪畫中“經歷”應該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指畫家親身經歷的事件,另一部分是指畫家頭腦中思維著的精神思想世界的經歷,這具體是指畫家觀念、思考、感悟等方面的經歷。
固然,繪畫作品的完成,需要許多因素的促成,如:生長環(huán)境、所受教育、宗教信仰等。而這些因素中也必然包括宏觀的境遇的經歷與微觀的意情的經歷,這兩種經歷可以說是同時發(fā)生的,但就其中的微觀經歷來講,馬克·羅斯克曾說:“如今的藝術家再也不會固守什么清規(guī)戒律了,人生的一切經歷并不由他的外表來表現(xiàn),人類的全部經歷都變成人類的模特,就這一層意義來講一切藝術品都是某種思想的肖像……”。
繪畫作品不僅可以傳達出作品中的許多語言信息,而且還可以傳達出許多超語意信息——形式信息和生命信息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政治、哲學、道德觀念等背景信息,這就保證和促進了畫家與他人之間心靈交流的無限豐富性和無限多樣性。
人類將自己對客觀世界(表象)的反應和主觀世界(情感、體驗)都加以形式化,并用線條、明暗、色彩、以及各種形式來組成一個符號、語言系統(tǒng)。這就需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從而表達和領悟出深藏藝術形象背后的那種難以言傳的深刻內涵,以及畫家的體驗與思索著的經歷。
國畫、油畫作為兩大畫種更能體現(xiàn)這其中的含義。
國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特有畫種。國畫講究“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氣韻生動,這是繪畫創(chuàng)作追求的最高目標,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一點絕不能“閉門造車”。中國的地域遼遠廣闊,名山大川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人又喜愛游歷名山大川,喜愛登高望遠,因此繪畫作品中體現(xiàn)了畫家們游歷的經歷是必然的,那么在繪畫史論中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思妙想”,“意在筆先”等美學思想?yún)s可以理解為是畫者對繪畫理解的經歷。
早期雄偉山水風格創(chuàng)始人中的荊浩、董源和巨然,都有作品流傳于世。就拿董源的《寒林重汀圖》為例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作品,就像看照片一樣既可以了解畫家所游歷的景致又可以了解畫家內心地想法。從這幅《寒林重汀圖》中展示出華南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qū)丘陵起伏、沼澤平原溫潤富庶的典型風貌。從宏觀經歷上能說明董源到過長江下游地域,那么從微觀經歷上有“一個平遠構圖想法”“更加和諧,更接近于自然的山石形態(tài)。它以平行的山巒于溫文圓潤的皴法表現(xiàn)出董源的創(chuàng)作風格:遠處,在臨面頂端附近,寬大的筆觸配著墨染”。完美的再現(xiàn)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的: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處,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返照之色。以上種種,從構圖、造型、墨染到皴法都是經過畫家精心的構思與琢磨。以至于從《寒林重汀圖》開始這種風格被稱為“定型的董源風格”。
清初號八大山人的朱耷,是用繪畫抒發(fā)內心經歷的最好的例證。朱耷,明朝寧王朱權后裔。明滅之后,他懷念朱明王朝,身懷“亡國”之痛,精神抑郁,情態(tài)癲狂。他用高度強烈的筆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發(fā)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輕蔑等種種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他筆下的魚鳥神情奇特,常?!鞍籽巯蛉恕被蛲纯嗖豢啊K茉炝撕芏喙陋氄咝蜗?,這些形象或表達了他對世態(tài)人情的嘲諷,或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寫照?,F(xiàn)傳《柯石雙禽圖》《荷石水禽圖軸》等作品都是朱耷的典型代表作。這種由安逸生活到蕭條生活的轉變,使朱耷在思想上經歷了巨大的波動。這種經歷促使他在繪畫中從選題、筆墨運用到作品中動物表情的擬人化,都具體反映了他個人的思想遷移。
油畫這門藝術起源于西方。對于肖像畫而言,畫家不僅把對象畫入畫中,更重要的是把自身的體驗、思索與心理動作統(tǒng)統(tǒng)都融匯到畫中。這其中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揚凡·愛克的《約翰·阿諾菲利夫婦》、委拉斯貴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等。我們說每一幅畫都是那么的逼真寫實,那是因為每一幅畫中畫家都不是機械的進行繪畫,而是精心的思考。作品中夾雜著畫家對模特內在氣質的理解與畫家內心地感受。
《蒙娜·麗莎》的溫柔、高貴與神秘,反映出畫家對蒙娜·麗莎的愛慕與不舍。《約翰·阿諾菲利夫婦》新婚的幸福與羞澀,反映出畫家對新人的祝福?!督袒视⒅Z森十世肖像》教皇的威嚴、兇狠、狡猾與虛偽,反映出畫家對教皇的敬畏。
被視為野蠻人畫家的高更,他在繪畫史上有一席之地應從他到塔希堤島開始。他曾說過:“我要生活在野蠻人之中?!币虼怂睦L畫作品有“簡化的輪廓、大塊的色彩、無立體感,有意忽視繪畫的基本方法,越裝飾化就更富于想象?!痹诶L畫的道路上迷茫的高更曾畫了一幅大構圖的作品《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往哪里去?》高更解釋說:“我在我死之前把我的全部經歷放了進去,不加任何修改的畫著,一個那樣純凈的幻想,以致不完美的消失而生命升了上來。我的裝飾性繪畫,我不用可理解的隱喻畫著和夢著,或者缺乏文學修養(yǎng),……在我的夢里和整個大自然結合著,立在我們的來源和將來的前面。在覺醒的時候,當我的作品已完成了,我對我說: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里去?”這幅寓意的裝飾畫是他人生經歷的寫照,說明他探索繪畫道路的艱辛。
蒙克是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蒙克的繪畫時常傾向于愛和死、生命與死亡的抗爭。有時采取相當可怕的題材,女人擁抱著骷髏,葬禮,垂危,病房?!懊煽水吷奈拷逯辉诶L畫中求得,可以使他焦慮不安的心得到一點輕松的喘息。造型不是他藝術中的主調,他的作品力量在于反映個人的情感,這就是他被稱為‘表現(xiàn)主義之父’的主要原因”。《吶喊》是蒙克的一幅著名油畫。這幅作品被公認為精神緊張的典型之作。血紅的天空,起伏的、放射的線條,橋頭上的人嚎叫的臉都變了形。整個畫面都像在痛苦和驚恐的狀態(tài)下扭曲了,仿佛聽到了嘶啞的、絕望的叫喊聲。遠處有兩個人也許是這緊張氣氛的制造者,也許是兩個無動于衷的人,使得這種吶喊更加的空曠與無助。正像李新生說的那樣“如果用文字來說明畫中的情節(jié),便會索然無味,但用畫中的藝術形象來顯示,卻讓人驚顫,回味無窮”。
我們常說“畫如其人”,的確是這樣。繪畫作品的內容如畫者的人生經歷一樣豐富多樣。每個人經歷的時事不同,對事物的感悟不同,自然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信息也不相同。正如我在文章剛開始時所說的那樣:繪畫作品的完成,需要許多因素的促成。而“經歷”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因此在闡述中只能是管中窺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