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意中國畫理論的美學思想根源及寫意理論的提出
道家和玄學的重“意”而輕“言”、“象”,以“意”為本的認識論、方法論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作和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魏晉時的理論家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的“六法”是中國繪畫理論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統(tǒng)繪畫原則,“氣韻生動”是第一法,也可以說是六法總則。謝赫認為氣韻主要是指作品體現出來的氣質風韻,而衡量作品是否有氣韻,關鍵在于作品整體上是否生動,也就是說,只有作品中充盈了生機和活力,作品整體才會具有“氣韻”。
因此中國畫從它誕生之初就不以單純追求自然萬物外在形態(tài)的逼真再現為目的,而是以客觀事物的外形結構和運動規(guī)律為表現契機,注重創(chuàng)作者主體情感和精神對客體的映照,這種不似之似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方法映射出中國畫家天人合一、物我相溶的浪漫情懷。
元代湯亙在《畫鑒》的《畫論》中說:“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何哉?……畫者當以意寫之,不在形似耳?!睖氐恼撌鰪娬{的是與書法同源的“寫”的手段和直抒胸襟的“意”的表達。“寫意”這一特有的理論指導了中國繪畫的創(chuàng)作。
二、中國畫寫意性在形式語言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念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在中國繪畫中,藝術意象的呈現方式能突顯出時間的流動與生命、情感的變化。那么中國畫形式語言是如何來寫意的呢?
首先來看用筆,呂鳳子先生在研究中國畫筆墨的表現性時用極為簡約的文字總結了情感對于筆墨的意義——“所以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之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點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薄岸欢霉P’應該是指熟悉不熟悉怎樣使力與感情相融合的技巧,不是僅指知道不知道使筆與力相結合的方法而言?!敝袊嫻P墨和色彩有它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是實現中國畫最高審美理想“氣韻生動”的富有個性特征的語言。
元代趙孟頫提出以書入畫的主張,以書法中豐富的筆法入畫,達到變描為“寫”。創(chuàng)作方式的發(fā)展變化,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語言變得更豐富、更具有表現力。
在宋代及以前的繪畫中,線條的主要形態(tài)為圓潤流暢和緊勁連綿,如鐵線描、行云流水描等。宋代李公麟白描《維摩詰圖》中,人物所著服裝線條嚴謹準確,宛如行云流水,就是這類描法的典型代表。
縱觀元代及以后的中國畫作品,我們會發(fā)現筆法異彩紛呈。比如元代倪瓚用筆清淡舒朗,作品有平遠清逸之趣。而明代的徐渭則把繪畫中筆墨的寫意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其代表作《墨葡萄圖》中,畫家以縱橫恣肆的筆法宣泄出內心積郁的澎湃生命律動,盡管距今已近五百年,盡管大多數人欣賞得到的是復制品,但只要注目凝神,觀眾仍會被畫中蓬勃流瀉的生命力量所震撼。徐渭以筆墨抒寫性靈的大寫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之后的四百多年時間里涌現出陳洪綬、八大、任頤等眾多畫家,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印證了寫意中國畫筆法在狀物、表情方面的獨特表現力。
現代畫家徐悲鴻所畫奔馬、齊白石所作游蝦都是畫家在對客觀物象進行深入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取舍、按對象的運動規(guī)律用筆,創(chuàng)作出充滿鮮活生命力的作品。當代也有一批畫家如彭震中等也在積極探索不同的筆墨形態(tài)和構成方式以表現當代生活。
其次來看色彩,謝赫的色彩理論是“隨類賦彩”和六法總則“氣韻生動”聯系起來理解,“隨類”就不僅僅只隨客觀物象,“賦彩”也不單單只反映物象顏色,而是畫家主體精神與物象客觀色彩交相融和而形成的“意象色彩”。敦煌壁畫中瑰麗的色彩就是“意象色彩”。同時,中國畫色彩的運用也可以同水墨一樣重視用筆,同樣是“寫”。王原祁說:“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這段話說明了色彩與用筆的關系,畫面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氣,而氣的流暢除了運用色彩,還要通過筆的態(tài)與勢,情與意來傳達,也要講究筆法而不是任意地涂抹。正如唐代張彥遠所說:“……是其彩色,則失其筆法,豈日畫也?!?/p>
色彩材料的發(fā)展變化保證了色如墨使技法的實現。宋代開始植物色普遍應用。因為親水性強,具有與墨相同的透明、流動和滲化的性質,所以植物顏料可以像墨一樣被使用,呈現出如墨一樣的韻味。
宋代劉常畫沒骨花,“手中調彩色寫之”,“染色不以丹鉛襯傅,調勻深淺,一染而就”,正是這樣用彩如用墨、筆墨與色彩相結合,使繪畫語言有了創(chuàng)新。
近代惲壽平、任伯年畫花卉不勾輪廓線,直接用彩和墨寫花、葉、枝、干,具有獨特的風格。趙之謙、吳昌碩的點寫花卉運用與書法類似的結構,注重墨與色的各種對比與調和,注重各結構間的疏密、呼應和映襯等關系。
正是由于畫面上“骨法用筆”的純墨色點線或墨與色的相融一體,形成了中國畫形式的特色。
三、時代特征在中國畫形式語言中的體現
現當代,隨著人們對西方繪畫的更多了解和視覺經驗的改變,如何保持中國畫的活力,使傳統(tǒng)的寫意中國畫繼續(xù)發(fā)展進步,許多畫家都在用筆和用色結合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吳冠中等把西方色彩原理應用于創(chuàng)作中。朱振庚、田黎明等以現代性的色彩感覺、色彩感情和色彩想象力來進行充分表現,使中國畫能傳達出當代人特有的精神氣質。
中國畫造型、筆墨和色彩在“尚意”的原則下,賦予畫家的創(chuàng)造以極大的空間。畫家首先從自然對象中提取和發(fā)現客觀事物的“真”,并與主觀的“意”相融合而成為具有繪畫造型意義的“
中國畫造型、筆墨和色彩在“尚意”的原則下,賦予畫家的創(chuàng)造以極大的空間。畫家首先從自然對象中提取和發(fā)現客觀事物的“真”,并與主觀的“意”相融合而成為具有繪畫造型意義的“象”,藝術家的主觀精神與情感融入自然美之中,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這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造過程。
結束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形而上的精神觀念,轉化為形而下的具體筆墨表現法則,確定了中國繪畫的表意品格。這種表意品格走向生命精神這一軌跡中,而從未停留在“技藝”層面,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即在于此。
寫意中國畫要發(fā)展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服從自己的真切生活感受,讓形式語言隨時注入不斷變化的情感活力。相信經過畫家們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帶有中國傳統(tǒng)意味的充滿生命力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