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泥是閩菜中的傳統(tǒng)甜食之一,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寶芋泥最為地道。它的盛名與其選材密切相關。福鼎八寶芋泥選材自福鼎土特產——省名牌農產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個大、質松、味香而聞名,是制作八寶芋泥之上品。
美味誘惑舌心
芋泥,也叫芋茸,是閩菜中的一道傳統(tǒng)甜食,以芋頭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制成。
在一些地區(qū),芋泥也會用作食物的餡料。用芋頭烹制的芋泥,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原料可選:竹芋、紅芋、猴頭芋等,但以檳榔芋最佳。將芋頭蒸熟,去皮碾壓為泥,拌上豬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熱鍋上翻攪均勻后裝入盆中,并用紅棗、山揸熟蓮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裝飾太極圖案,淋上一層熟豬油,上籠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
芋泥中的上品稱為“太極芋泥”和“八寶芋泥”。由于豬油蒙蓋,制成后貌似冷食,實則熱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為甜點推出。福建東部沿海地區(qū)皆有做芋泥的習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為有名,是福州地區(qū)典型的甜食。
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后,是閩菜的傳統(tǒng)甜食之一。每當宴席接近尾聲時,上的最后一道“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
街頭巷口飄香
福州菜吃到最后必須上甜食。甜食一般是一干一湯,干的如菜頭餅、千頁糕等;湯則有菠蘿湯、桂圓湯、花生湯等。但是,最具有福州街居傳統(tǒng)美食特色的應首推芋泥、炒糕和粉包湯。
芋泥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簡單,把檳榔芋蒸熟搗成泥狀,加白糖、梅舌、芝麻、豬油等,拌勻后在蒸籠中蒸些許時間即成。吃芋泥時應注意別燙著了,因為芋泥端上來時,豬油蓋在上面,熱氣不易散發(fā),而表面又看不到熱氣,所以不能匆忙下嘴。
制芋泥講究三要素:一要好芋頭——北嶺檳榔芋;二要上等白砂糖;三要好豬油。俗話說“做芋泥沒功夫,糖油做師傅”。過去所謂地道的芋泥,就是甜度夠,加上蒸熟后碗面上有一層厚厚的豬油。這種標準讓今天的年輕人聞而生畏,誰敢問津?所以今天的商家進行了很大的改進,比如盡量降低芋泥的甜度,用奶油代替豬油等,都使芋泥這道福州傳統(tǒng)甜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福州菜最后上甜點、甜湯是有道理的,因為吃了許多咸味的葷食之后,來一下甜點、甜湯,令人胃口又開。有的人吃到最后,什么都吃膩了,但來了甜點、甜湯又能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賣相討喜的芋泥味道沒有讓人們失望,香郁甜潤、細膩爽滑,滾燙的感覺讓口感更為特別。除了做法決定口味之外,選用的芋頭品種也較為關鍵,其中檳榔芋最佳,因為它的肉質更為細膩,而且含有粗蛋白、維生素、無機鹽等多種元素,有補氣養(yǎng)腎、健脾胃等功效。
歷史典故
話說芋頭是極富歷史性的。從乾隆時期封為貢品的荔浦芋頭,再到林則徐所創(chuàng)的八寶芋泥,這個松軟香甜肉質細膩的大個頭,從過往的貴族化走向如今的平民化,老味道豐腴猶存。而今在福州的家家餐館里,這道傳統(tǒng)甜食已經成為游客必嘗之選,除了味道可口之外,留傳下來的還有動聽的故事和耐人尋味的飲食智慧。
“香飯青菰米,嘉蔬紫芋羹”。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贊美芋頭的詩句。芋頭歷來是盤中佳肴。“太極芋泥”是閩菜傳統(tǒng)甜食之一,福州地區(qū)逢吉辰喜慶,筵席上多有此菜。
芋泥源起于戚家軍。有一年中秋節(jié)前夕,戚家軍大勝倭寇。遂依山扎營,進行休整,并準備慶賀勝利和歡度佳節(jié)。狡猾的倭寇卻趁此機會把隊伍團團圍住,企圖困死戚家軍。戚家軍斷糧后,只好挖野菜、剝樹皮吃;野菜吃光了,就挖野芋頭吃。因為沒有處理好,野芋又麻又硬,十分難吃,后來火夫便以蒸代煮;蒸得爛熟,粉綿綿地吃起來又香又易下咽。野菜和野芋頭幫助戚家軍渡過難關,擊敗倭寇。蒸芋頭的吃法傳到民間,經過不斷改進遂制成芋泥和太極芋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