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一座具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城,雖經滄海桑田,但頗具當?shù)貍鹘y(tǒng)特色的茶鄉(xiāng)文化卻沿襲至今。民間以祖?zhèn)鞴に囍谱鞯乃刹?,就是漳平悠久茶文化的經典之作,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至福建品茶后欣然賜名。
漳平是我國南方茶葉的重要產地之一。水仙茶屬烏龍茶系列。傳說水仙茶最早產自境內一條叫做“九鵬溪”的周邊地區(qū)。九鵬溪水滋潤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兩岸人民占據(jù)著亞熱帶的氣候優(yōu)勢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從元代就開始了茶葉種植,到明清時期已有相當規(guī)模,并有了專門茶葉加工作坊。清朝光緒二十年,由“泰昌茶莊”選送的漳平水仙茶葉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和上海博覽會金獎。而在境內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壺,說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講究飲茶文化了。
在南洋鄉(xiāng)北寮和雙洋鎮(zhèn)中村的交界地有一座海拔1365米的山峰——石牛崠,崖峰峭壁,終年云霧繚繞,山頂至今還遺存著幾十株郁郁蔥蔥的水仙茶母本樹,其中一棵最大的高達7.35米,這株罕見的水仙茶古樹被專家妙稱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被當?shù)厝罕娮u為“仙茶”,所說有治腹痛和拉痢的奇效。
漳平雙洋中村茶人鄧觀金于1914年用獨創(chuàng)的精湛工藝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茶類——水仙茶餅。在漳平生產的數(shù)十種烏龍茶品種中,堪稱一枝獨秀。
漳平水仙茶餅古色古香,極具濃郁的傳統(tǒng)風味,香氣清高幽長,具有如蘭氣質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細潤,鮮靈活潑,這些都因為其制作講究,極具靈活性、藝術性。
首先,鮮葉必須是來自綠色無公害的茶樹。茶樹都種在山高林密霧多無污染的山坡上,茶農們只用農家肥給茶樹下肥。這里的茶農猶如茶樹的保健醫(yī)生,時不時給茶樹松土,整形,灑水。
茶青從山上運回農舍后,繁雜而神秘的制作過程開始了。第一道工序叫“晾青”。這是讓采下的茶葉重新“活”起來,制茶師傅們有個生動的比喻,說是讓茶葉內部“走走水”。接下來的是“曬青”。茶葉靜靜地躺著接受陽光,別看茶葉一地沉默無語,其實每分每秒都在起化學變化,都在醞釀著它的芳香。最有技巧的“搖青”開始了。搖搖停停,停停搖搖,緩緩急急,前后四次。這種對茶葉的“蹂躪”過程,是進一步促進茶葉走水和發(fā)酵,一直搖到茶葉“紅邊綠肚”,散發(fā)出濃濃的花果香為止。為了守住“搖”來的成果,必須借以烈火。這就是“殺青”工序了?!皻⑶唷本拖裰袊胝{一樣講究熱鍋快炒,鍋多熱,茶多少,翻幾次,都有講究。茶師傅們知道,這是茶葉色、香、味形成的關鍵。經過火的洗禮,茶葉逆來順受,全沒山里的一點脾氣,服服貼貼地任人揉搓。這是“揉捻”,也就是給茶葉“美容造型”。幾翻揉捻后,別具一格的工序開始了。用木模具壓筑茶葉成型,而后包紙定型。別以為這是多么老土的工序,其實那正是獨特茶香的臉譜,古老品牌的象征。用紙包好的茶餅,此時進入最后一道工序:烘烤。正如中國菜講究火候,烤茶更需要火候。靜靜地用炭火慢慢煨著,烤著,一縷縷濃濃的茶香,就散逸飄飛在古老鄉(xiāng)村的上空。
經過十幾道生產出的水仙茶餅,經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除醒腦提神外,還兼有健胃通腸,排毒,去濕等功能,實屬茶中極品,不可貌相。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香氣滿乾坤。正是這看似簡陋包裝的藝術品,民國初期便飄洋過海,大量出口香港、臺灣等地。一九九五年在第二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在歷屆福建省茶葉評審會名優(yōu)茶獎,并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成了中國名茶成員。據(jù)統(tǒng)計,水仙茶餅獲省級以上的獎項就多達三十多項。
為適應市場多方面的需求,如今漳平茶人也應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生產了走俏市場的條狀水仙茶和顆粒水仙茶。
目前,全市水仙茶面積近10萬畝,總產量5000多噸,產值達2.5億元。近年還發(fā)展高山茶面積5000畝,總產量250噸,產值2500多萬元。茶農人均收入達3100元。
今天,“漳平水仙”不再是“空谷幽蘭”,不再是“深閨佳人”,而是穿著各式各樣的精美的時裝的“清純少女”,給消費者帶去了純純的、濃濃的鄉(xiāng)村的芬芳。
漳平大地茶園綠,水仙飄香誘人來。走進茶鄉(xiāng),遠山黛,近山青,到處可見連綿起伏的水仙茶園,到處可聞心人心肺的水仙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