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樹名木的統(tǒng)計與調(diào)查
做好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摸清古樹資源及分布情況是保護古樹名木的前提條件。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應具體真實。
1.1 完善資料
對每一株的位置、立地條件、樹種、樹高、冠幅、樹齡、胸徑、長勢、病蟲害情況及種群情況、研究價值、觀賞情況和保護措施等都應詳細記錄。同時還應收集有關(guān)古樹名木的歷史及相關(guān)資料,如歷史傳說、神話傳說、文獻記錄等。
1.2 存檔
做好檔案的建立和保管制度。檔案應附圖片信息及古樹名木詳細信息,一株一檔,妥善保存。
1.3 配標牌
為古樹名木制定和佩戴統(tǒng)一的身份標示牌。標示牌應明確標明管理編號、樹種名、學名、科屬、樹齡、管理級別及單位等。
2 古樹名木的衰亡原因
古樹衰亡是—種客觀現(xiàn)象,引起原因也極其復雜,摸清衰亡的原因為制定保護和復壯提供必要條件。
2.1 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
任何生物都有生長、發(fā)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樹木也是如此。古樹歷經(jīng)風霜,大都已進入衰亡的周期,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也越采越差,已不能再滿足自身的需要,部分枝條逐漸干枯,最終導致整株死亡。
2.2 其它植物競爭
由于大多古樹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各種植物共生,其它植物的生長與古樹發(fā)生爭奪地上和地下的營養(yǎng)空間,消弱了古樹的生長環(huán)境。
2.3 水肥不當
生長地勢較高的古樹,往往因為地勢高,土壤的蓄水和涵養(yǎng)能力較差,風力強影響自身及其它植物落葉等在根部周圍的附著,影響了水分和養(yǎng)分吸收;而地勢低的古樹,往往因為積水和其它植物腐爛堆積、肥效過盛、光照不足,易導致根部病變,影響整體植株的生長。
2.4土壤環(huán)境惡化
古樹經(jīng)過成百上千年的生長,消耗了土壤中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其冠幅幅度較大,也影響了其它植物的生長,致使不能產(chǎn)生和提供更多營養(yǎng)成分歸還到土壤中,而導致土壤中部分必要微量元素的缺失和部分微量元素的過盛,影響古樹生長。
2.5 自然災害危害
大多古樹樹干高、冠幅大,風雨、雷電、雪壓等自然災害發(fā)生時,往往容易出現(xiàn)大面積斷枝、樹干撕裂等現(xiàn)象,由于古樹的細胞再生能力較弱,愈合慢,造成了古樹的衰亡。
2.6 病蟲害
病蟲侵入古樹的內(nèi)部,吸食古樹的營養(yǎng)成分,破害樹木的傳導系統(tǒng),加快了古樹的衰老過程。
2.7 人為行為危害
人為危害是古樹名木衰亡的最重要原因。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生存范圍的擴大和生活需求的增加,人類將生活的步伐延伸到了古樹名木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肆意踐踏著古樹名木的生存區(qū)域。任意攀登砍伐古樹名木、傾倒垃圾、刻字留名、在古樹名木處燒香祈福、隨意移植改變古樹的生存環(huán)境,這些行為嚴重危害了古樹名木的生長,造成大量古樹名木的損毀。
3 古樹名木的技術(shù)保護措施
找到古樹名木衰亡的原因之后,就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予以養(yǎng)護,保持和增強樹木的生長勢,提高古樹的功能效益。
3.1 加強樹體維護
3.1.1 支撐加固 古樹由于年代久遠,樹體衰老,下垂枝條較多,偏冠嚴重,樹體容易傾斜,因此需要支撐加固。加固應用楔子、螺絲等,嚴禁用鐵絲纏繞,以免造成韌皮部溢傷,支撐可用水泥柱。為保持古樹的觀賞性,可將水泥柱外部做成與支撐樹體相近的造型。
3.1.2 修補樹洞 因年久腐朽古樹已形成樹洞,樹洞的形成為有害生物繁衍提供了場所,也消弱了樹體的結(jié)構(gòu),在受到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折損,因此要及時對樹洞進行修補。修補時應先對洞口進行觀察和清理,小心去掉腐朽和蟲蛀的木質(zhì)部,并根據(jù)樹洞情況進行修整、消毒和涂抹防腐劑,然后選擇合適的填充物對樹洞進行填充。填充要做到緊密、充實且不可留有間隙,填充物應略低于樹木的形成層,這樣有利于愈傷組織的形成,最后應用石灰、乳膠、顏料等對外層進行涂抹。
3.1.3 傷口治療 由于古樹的生長已進入衰退期,受到傷害時愈合和恢復的能力減弱,所以出現(xiàn)傷口時應適當處理以促進傷口愈合。小面積的傷口可以適當涂抹消毒劑,對于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的傷口或是主枝、大枝還應實施進行復位加固,并對傷口適當進行修整、消毒和涂抹防腐劑等。
3.1.4 修剪整形 古樹的再生能力較弱,修剪時應格外謹慎,盡可能地避開主要干枝、側(cè)枝,修剪應以“適當適量、少剪輕疏”為原則,主要剪除病枝、枯枝和危枝等,對于危枝和病死枝要及時清理、燒毀。對于部分觀賞性古樹來說,枯枝增添了古樹的滄桑感,增加了整體觀賞效果,因此修剪更應謹慎,除特別情況外,一般不予修剪。
3.1.5 病蟲害防治 古樹衰老,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引起衰亡。因此,應密切關(guān)注古樹的生長狀況,對病蟲害應“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合理增加水肥管理,提高古樹的抗病、蟲害能力。
3.1.6 設置防雷設施 古樹大都樹高冠寬或是孤立生長,往往容易遭受雷擊,因此需安裝避雷設施,以防雷擊。
3.1.7 其它 城市空氣浮沉等危害物質(zhì)較多,古樹能吸附大量的灰塵和有害物質(zhì),影響到觀賞和自身的光合作用,因此應對樹體進行噴水除塵和噴肥;對于生長極度衰弱的珍貴樹種,應當實施注射活力素和營養(yǎng)液,增強樹體抗性,改善古樹的長勢。
3.2 改善地下環(huán)境
3.2.1 改良土壤 古樹歷經(jīng)滄桑,土層裸露,人為活動的增加造成土壤板結(jié)、透氣性差,因此通過中耕松土、更換客土及增施農(nóng)家肥、種植地被植物等對土壤進行改良,創(chuàng)造根系生長適宜條件,提高根系吸收、合成和疏導功能。
3.2.2 改善水肥管理 古樹年老體衰,根系的吸收能力較弱,施肥時應在樹冠垂直投影輪廓附近,施肥藥量及濃度不應過大,防止出現(xiàn)“補而不受”的情況發(fā)生,施肥及用藥應量少次多、循序漸進,便于根部吸收。
3.2.3 開溝埋條 通過開挖復壯溝和埋條的方法,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加營養(yǎng),減少積水。
3.2.4 其它措施 清除有礙古樹名木生長的地上、地下設施,減少人為對樹體及根部的破壞。
3.3設置警示標志
為了減少人為對古樹名木的危害,可根據(jù)古樹的生長環(huán)境和生長狀態(tài),設置隔離圍欄、堆土筑臺、設置警示標語,保護樹體不受人為侵擾,防止裸露根遭到踐踏,以免受到新的傷害。隔離圍欄應設在樹冠投影以外或樹干外3-4m處。
4 古樹名木管理保護措施
4.1 建立健全檔案制度,做好對古樹名木的監(jiān)管
健全古樹名木的檔案信息管理、設置保護標志、劃定保護區(qū)域、制定保護措施、落實管理責任、做好日常的監(jiān)測和養(yǎng)護工作。
4.2 廣開渠道,籌集資金保護古樹名木
拓寬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動員和依靠社會各界力量籌集資金,用于古樹名木的日常維護和管養(yǎng),改善古樹名木的生存環(huán)境。
4.3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民保護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古樹名木的認識,增強全民保護意識,制止和打擊破壞損毀古樹名木的行為。
(作者單位:164133 黑龍江省沾河林業(yè)局茂嵐經(jīng)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