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數學課堂里,我們教師應該學會“偷懶”,留出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去獲取、進而享受其中的樂趣。
關鍵詞:高三文科數學復習;反思;智慧的“偷懶”
筆者是一名高三文科數學老師,初次接高三文科數學,心想文科生數學基礎差,那么上課一定要認認真真復習每一個細節(jié)。于是在復習過程中,把每章的知識點、題型運用及常規(guī)解題方法、常用數學思想方法都給予詳細的講解,甚至本章知識網絡結構圖都在黑板板書,為的是他們能把基礎知識把握好。一天輔導課,我打開一位同學的筆記,問:“《三角函數》這一章有哪些概念,哪些公式,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嗎?這些概念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它們是怎樣應用的?與概念相關的題型有哪些……”他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來,于是我又問了幾名上課反應還不錯的同學,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殊不知,該章是上午課堂上剛剛復習過的,當時我很生氣,真覺得自己每天是在“對牛彈琴”,當初的滿腔熱情像被澆了瓢冰冷的水,徹徹底底失望了。第二天上課,我只說一句話“《數列》這一章自己給自己提出幾個問題,自己回答,回答不了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最后在問我。”也許是看著我比較生氣,他們都拿出教材和資料開始找問題。
期間,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提出一系列不同的問題,如,什么是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它們的通項與前n項和分別是什么?有哪些運用?這些問題都是本章里比較典型的問題。約十分鐘后,他們開始討論了,教室里一下子像平靜的湖面上游來一群小鴨子熱鬧起來了。想起前一段時間,有時候真覺得教室里只有我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非常安靜,有些記著筆記,有些只是聽著,沒有任何表情。可是,今天我從他們的討論聲和笑貌中發(fā)現,這堂課他們很開心,很自我。又過了二十分鐘后,有位同學舉手,問:老師為什么等差數列的通項是an=a1+(n-1)d前n項和公式是Sn= =na1+d?為什么等比數列的通項是an=a1qn-1,前n項和公式是Sn=(q≠1)?咦,他就是平時坐在墻角常打盹、不聽課的那個學生,竟然提出這么一個基礎的、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于是我認真講解了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且在黑板上板書了關鍵步驟。發(fā)現好多同學都聽得很認真,還好像在思考著什么。之后,做了幾道練習題,完成的還不錯。
課后,我一直在回想著我的這次“偷懶”。課堂上我講的少了,相對減負了,學生反倒自己學得起勁了,連似乎從來也不學習的學生都能提出問題來,可喜的是這個問題和今年我省高考17題基本相同,6月8日下午數學考完,這個學生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說:“數學題其他的不敢保證對,但是17題肯定對了?!甭牶?,我是驚喜交加,僅僅由于自己的一次“偷懶”教學,盡然有如此大的收獲。原來這么長時間以來,是我的教法有問題,我不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只是一廂情愿的把我認為重要的知識灌輸給他們,是我剝奪了他們自己發(fā)揮智慧的機會。所以才有課堂的“死氣沉沉”,才有我自己的“獨角戲”。我之前的這種教法正驗證了張建躍先生所講的“如果老師講的‘n’遍是不講理的,越俎代庖的,強加于人的,少了循循善誘,缺乏心智啟迪,沒有給學生一豁然開朗的思維體驗,那么這個n趨向于∞也是枉然?!睌祵W課堂教學不是“結果”的教學,而應該是“思維活動過程”的教學。所以,我們的數學課真該換個教法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了給別人講講,沒有解決了的相互討論完成,還是解決不了的再問老師。而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交流。所以課堂上真的應該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老師得到了“解脫”,學生反而真正獲得了發(fā)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們?yōu)槭裁床弧巴祽小蹦??當然了我們要智慧地“偷懶”?/p>
如何智慧地“偷懶”呢?
首先,老師要理解數學,弄清楚所有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基本思想方法。雖然數學老師不是數學家,但是講授的是數學知識,需要從數學的角度、純數學的視角來看教材,弄清楚數學概念、命題的來龍去脈。
其次,在數學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和空間里,老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他們以深沉的愛和期待,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積極創(chuàng)設多種學習空間,促使各個方面的信息溝通,進而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納總結”才是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師應給學生最大的時間和空間,問題讓學生發(fā)現,讓學生提出,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弄清楚。只有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索發(fā)現,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探索、發(fā)現的奧妙,體驗到駕馭知識、展示智慧、解決問題的自豪感,從而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我們老師一定要留出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去獲取,進而享受其中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建躍,陶維林.注重學生思維參與和感悟的函數感念教學[J].數學通報,2009(6):19-25.
[2]吳式穎.馬卡連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中學)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