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師,學生的知識和個體素質的形成與教師的溝通藝術直接相關。情感具有遷移的特征,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可以遷移到學習上,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如何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一、接納學生
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接受可以使學生深思,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接受則使學生心生焦急,甚至反抗。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舉起左手想要回答老師的問題,當老師讓他回答時,他卻答不上來。課后,老師問他為什么,這個學生說:“別人都會回答,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嘲笑我?!崩蠋熉牶?,私下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回答就舉左手,不會回答就舉右手。從此以后每次看到他舉左手,老師都會盡力給他機會,舉右手時從不讓他回答。經(jīng)過一段時間,這個學生變得開朗很多,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很好地接納了這個學生,并沒有因為該生的成績落后而諷刺甚至訓斥,讓孩子意識到了尊重,這樣的溝通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二、尊重學生
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從來不會諷刺和詆毀學生的人格。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
例如,如果學生的基礎較差而沒做作業(yè),老師會如何處置呢?
教師甲:“為什么不做作業(yè)?這樣懶,將來怎么會有
出息?”
教師乙: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腦袋說:“慢慢來,盡量把會的題目先做好,不會的題目找機會向學生和老師請教吧?!?/p>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甲沒有尊重學生的人格而是借題發(fā)揮。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作用。而教師乙尊重了學生的人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傷害學生。
三、理解學生
教師和學生對于任何觀點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個人觀點,忽視學生的心理想法,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學生最苦惱的是平時不被人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一旦接受了你,溝通才會有效。
課上,一位學生拿出一本小說偷偷摸摸地看,老師走過去什么也不說就拿走了小說。這位學生又掏出一本雜志看,老師又拿走他的雜志。此時,學生又故意趴在課桌上睡覺。老師當眾訓斥:“再不聽話,就打電話讓你家長來!”“你想怎樣就怎樣!”學生回答道。如果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首先這位學生基礎差,課上聽不懂,于是就干脆看課外書。教師可以走過去輕輕地說:“小說里可能有你喜歡的內容,但上課不能分散精力!實在想看,在放假的時候,或做完作業(yè)再看不是更好嗎?”我相信這位學生一定會收起小說,專心上課。
四、贊美學生
教師都知道學生需要贊美,關鍵是如何贊美?;\統(tǒng)空泛的贊美對學生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贊美不僅要有針對性還要有創(chuàng)意。例如,在評價學生一題多解時,老師僅說很好并沒有太多的作用,應具體指出學生好的地方,讓學生徹底明白自己的長處。這樣會鼓勵學生在學習上繼續(xù)精益求精。
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贊美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閃光點,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可以使學生小小的長處得到極大的拓展,并且可以帶動其他方面的提高。如果做到這些,師生的溝通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應能站在學生的位置上,以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才能架起師生間感情的橋梁,最終達到師生溝通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
編輯 尹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