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遷移是指一種情感對另一種情感的影響及其作用,達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統(tǒng)一。要想在教學中去實現(xiàn)情感遷移。首先,要做到和學生縮小距離,形成共同點。其次,教師要做到換位思考,尋求同一性。再次,熟悉例子,強化滲透性。在歷史課堂中師生達成共識,互相溝通,用事例去滲透抽象的理論知識。
關鍵詞:中學歷史;情感遷移;途徑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學生的情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包括消極的干擾作用。而情感遷移,指的正是一種情感對另一種情感的影響及其作用。達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統(tǒng)一,正確把握好情感遷移的途徑,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縮小距離,形成共同點
教與學是一體的兩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只有在原來的學習情境與新的學習情境有相同的要素時,原來的學習才有可能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而且,遷移程度取決于這兩種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在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在思想、知識、社會經(jīng)驗等方面存在差距,但也具有共同點,例如,同教材、同過程、同目的。而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一方面要備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會縮小,共同點亦會增多,從而可供遷移的知識也就越多。而實現(xiàn)遷移的關鍵,是情感的溝通。首先師生的地位要平等;其次,調動和引導要相結合。如講到我國“四大發(fā)明”時,我引導學生展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就“我們要為祖國做什么”展開有聲有色的交流,通過情感的遷移,縮小了師生認知的距離。
二、換位思考,尋求同一性
師生在另一方面又是一對矛盾,但兩者卻具有明顯的同一
性,即教與學是互相依賴互相轉化的。正是這樣,在教學中就要換位思考,從中體會不同的角色,互相理解、互相促進。如,講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為了加深對“市場經(jīng)濟”的理解,我要求學生到市場做調查,了解市場的產(chǎn)生、發(fā)展的情況,對學生關于“統(tǒng)一管理、多種經(jīng)營、形成特色”等詞語的解釋要加以鼓勵,不要取笑學生。由此可見,學生會把歷史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進行社會調查。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從單一的教學轉移到多角度、多方位,滿足學生需要的教學。
所以,在教學中換位思考,尋求教與學的同一性,這是歷史教學情感遷移之二。
三、熟悉例子,強化滲透性
“學習的遷移最為重要的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實上是指先前的學習對以后學習的促進,用熟悉的例子教學,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學生了解、理解熟悉的例子,對了解、理解新的知識具有促進作用,即通過示范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反過來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又可以舉一反三地解決新的問題。學生能從例子中主動思考,往往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同新的知識銜接起來,在遷移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獨立思考。例如,講到三國時,可以大量引用《三國演義》中可依據(jù)的案例,學生熟悉了內容,便能舉一反三。生動有趣的故事很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會把情感及注意力融入理解歷史知識的情景中。所以,把熟悉的例子滲進新的知識里,以產(chǎn)生學生的順向遷移,這是歷史教學情感遷移的又一方法。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情感遷移的途徑很多,通過多種途徑,都可以把“知識、能力、覺悟”三者實現(xiàn)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3.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根河市阿龍山中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