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引起了人們對當前學校德育的關注和思考。中學歷史學科目標中有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道德情操和歷史使命感,其本質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歷史的學科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討論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常態(tài)化、有效地滲透德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道德情操;滲透德育
一、制度保障是基礎,教育評價是抓手
為保證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常態(tài)化、正?;_展,學校必須建立相應的歷史學科德育管理機制,制訂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實施細則,根據各年級特點,提出具體要求并落實到考核中。要把學科滲透德育的教學納入《教師崗位責任制》,作為教師履行崗位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師教案、試卷、作業(yè)檢查中,將是否體現德育滲透的內容、滲透的方式作為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把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成效與教師的評優(yōu)評先、職稱評聘結合起來。
二、隊伍建設是重點,理念更新是關鍵
目前尚有教師存在“德育是政教處、班主任的事”的觀念偏差,因而在教學中“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技能輕道德實踐”,把課堂教學上成單一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課。有的教師雖注意到德育滲透,也只是蜻蜓點水、生搬硬套,說教化嚴重。因此,加強歷史教師隊伍建設,更新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是落實歷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點。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者,也是學生道德學習的生動教材,教師的言行舉止、理想信念、待人方式、人格魅力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極高的親和力。要使教師認識到德育滲透工作與學科教學工作并不矛盾,德育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更會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三、因材施教抓落實,因時制宜促成效
學科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主體部分,歷史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必須有計劃,要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的位置、層次、地位來安排教學過程,隨教學進度隨機滲透,做到有的放矢,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材,把德育工作像教學內容一樣去完成,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讓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鎮(zhèn)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