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是圓的,韭菜葉是長的,楓葉一副巴掌樣……不同植物的葉片形狀不一樣,即便是同一棵樹上的葉片形狀也會多少有些不同。樹上的葉片,有些是卵形,有些則形如鋼鍤。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它們的功能既然都是光合作用,為什么要“設計”出多樣的形態(tài)?
植物身上隱藏著很多秘密,它們多樣的形狀一直都是研究者很感興趣的問題。人們對葉片形狀之謎的突破來自日本:2011年,京都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專家小山知嗣率領的研究小組,找到了與葉片邊緣形態(tài)有關的一組基因。這是一組被稱為TCP基因的特殊基因群,這組基因的活躍程度,決定了葉片邊緣鋸齒的深淺——牛菜的葉片邊緣相對平滑,而玫瑰的葉片邊緣卻有很多小鋸齒,這樣的區(qū)別就是這組基因在起作用。不過植物葉片形狀的“大方向”由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決定。
作為地球生命世界的發(fā)動機,植物葉片的主要職能就是收集太陽光線。為了實現(xiàn)這一功能,也為了節(jié)省能量,從而達到最佳效果,薄片形狀就成了所有葉子的基本設計。如果植物只是在“衣食無憂、旱澇不侵”的理想環(huán)境中生長的話,葉片滿足于保持薄片型、努力收集光線也就夠了,不會有如此豐富的多樣性。但現(xiàn)實是,植物的日子也不怎么好過——它們把葉片“裁剪”成不同的形狀,是因為生存的需要。
流行哪一款,環(huán)境說的算
水分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植物葉片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生活環(huán)境中的水分狀況。
在干旱炎熱的地區(qū),植物都擁有極強的儲水能力,這些植物的葉片普遍都變得很厚實,在形狀上更接近于棒狀,或者密實得像橡膠片一樣。這類葉片的內部具有發(fā)達的海綿組織,用以囤積大量水分。除了這些儲存水分的厚葉片,還有以松樹為代表的針狀葉、以柏樹為代表的鱗狀葉,這些葉片丟失水分的比率很低(蒸發(fā)量很?。Ρ纫幌伦哌M松樹林和楊樹林的感覺,你肯定會覺得到楊樹林更涼爽一些,因為楊樹會讓更多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同時也就帶走了更多的熱量。當然,相對松樹來說,種植楊樹也就更費水,楊樹會大量抽離土壤中的水分。
水分少難辦,水分多了更難辦。對于那些生活在潮濕地區(qū)的樹木來說,它們須要盡量保持葉片的干爽,如果葉片長時間處于濕潤狀態(tài)的話,就很容易被真菌感染。于是,在這些地區(qū)分布的植物,多半配備修長的尖端——葉尖。葉尖的功能就是讓水分盡可能地聚集于此,并滴落到地面上。仔細觀察一下菩提樹吧,它細長的葉尖在大雨中能迅速排水。那些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比如蓮和睡蓮),具有發(fā)達的通氣組織,同時它們的葉片表面有納米級的絨毛,可以很容易地排干水分,這些葉片會用有限的材料“做出”盡可能大的葉子,于是,圓形的葉片成了最佳的選擇。
除了與水分的斗爭,葉片還要應對溫度的壓力,特別是來自低溫的壓力。相對于干旱和水分來說,溫度對葉片的影響會小一些,但是,在寒冷地方生活的植物葉片更小,表皮層也更為發(fā)達,這樣有利于它們保持適當?shù)臏囟取?/p>
植物葉片的形態(tài)(注意,是形態(tài),不是形狀)確實會受到環(huán)境的實時影響。比如說,在低光照條件下,桃樹的葉片會變得更薄、更寬大,同時還伴隨著葉綠素a和葉綠素b配比的變化,以此來彌補光能密度不足帶來的損失。當然了,葉片的形狀還是桃樹葉片的模樣。
特殊用途,特殊形狀
還有一些葉片具有特殊的用途。我們熟知的捕蠅草和豬籠草的葉片會變成“夾子”和“瓶狀陷阱”,用來捕捉昆蟲,補充營養(yǎng)。眼樹蓮屬的植物就更為高明了,它們的一些葉片變成了盒子狀的“小花盆”。在這些特殊的葉片中,可以儲藏水分,甚至有的品種還有共生螞蟻搬來土壤填入“花盆”,眼樹蓮的附加根就扎入這些“花盆”里。一個個葉片成了真正的儲藏室,不僅可以額外得到螞蟻搬運來的泥土中的營養(yǎng),還可以靠儲藏的水分度過干旱季節(jié)。
同木不同葉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這多半也是因為遇上了特殊情況而發(fā)展出來的特別能力。比如,我們常見的圓柏,它們植株基部的葉片是刺狀的,而植株上部的葉片則是鱗狀的。這樣的差別被認為是與食草動物競爭的結果——誰愿意去啃帶刺的葉子呢?胡楊的兩形葉則被認為與抵御干旱有關。幼年的胡楊樹和成年胡楊樹下部的萌生條上,會呈線狀長出披針形、狹披針形葉片,形似柳葉;而成年胡楊上部的葉片則更像楊樹葉,呈卵狀菱形、卵圓形或腎形等。有研究顯示,寬卵形葉的結構比披針形葉更適應干旱環(huán)境,具有更強的抵抗逆境的能力和滲透調節(jié)能力,有較高的凈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更有利于胡楊在鹽堿化荒漠中生存。
實際上,經(jīng)過億萬年的自然選擇過程,每種葉片都具有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特殊結構。目前,我們只能從了解它們的具體功能入手,研究功能與基因,為改造人工作物和“制造”適于太空生長的植物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