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重九節(jié)、九月九、茱萸節(jié)、菊花節(jié)等。
重陽之意源于《易經(jīng)》,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九月初九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結(jié)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
重陽節(jié)的傳說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地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妇靶r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xiāng)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蹤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前面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妇白叩介T口,恭恭敬敬地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fā)老人笑瞇瞇地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p>
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xiāng)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xiāng)父老登高避禍?!闭f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xiāng),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初九那天,他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個人,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桓景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不過他,轉(zhuǎn)身就跑?;妇啊班病钡囊宦暽涑隽藢殑?,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地傳到現(xiàn)在。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當成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重陽節(jié)又被視為老人節(jié)。
重陽節(jié)的習俗
(一) 登高
重陽節(jié)登高起源于民間傳說,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但登高的習俗卻沿襲了下來。唐代文人寫了很多重陽節(jié)習俗的詩歌,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如今,登高已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yè)余生活之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山青云淡的時節(jié)。此時登高遠眺,能使人心曠神怡,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二)賞菊、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jù)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jié)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初九,但仍然在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三)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jié)的應(yīng)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jié)吃元宵,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面粉加上棗、栗子或其他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jié)。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边@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9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四)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內(nèi)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jié),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jù)說這樣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為驅(qū)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jié)闔家團圓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F(xiàn)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jīng)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jīng)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jīng)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