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題應(yīng)該說是所有高考題中古代詩文閱讀的基本題型,年年考,卷卷考,其考點為“鑒賞評價”,能力層級為D,包括兩大方面: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2013年高考詩歌鑒賞題命題特點:
1.基本保持去年風格,題量2-3題,分值6-11分,題型以簡答為主。
2.選材以宋代詩詞為主。18套試卷考到了19首詩詞,宋代占12首(其中詩詞各6首,含一首金代的詩),唐詩4首,清代詩詞各1首。
3.盡量選取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詩詞的作者,便于考生知道詩詞的寫作背景。這19首詩涉及18位作者(其中辛棄疾的作品出現(xiàn)兩次),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作者有10人,唐詩三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悉數(shù)登場,給考生以親切感。這也啟發(fā)考生詩歌鑒賞無論是學習還是復習,要做到由課內(nèi)向課外的有機延伸。
4.考查內(nèi)容趨向常規(guī),難度總體較去年降低。如煉字題考查了“嫩”、“綠”、“凈”等較為常見的形容詞,讓考生不至于無從下手。手法上考查了烘托、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虛實相生、視聽結(jié)合等常見的寫作技巧,尤其注重對比喻、擬人、對比、借代等常見修辭手法的考查,而且指向性特別明確,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
【分類解析】
(一)情感類
1.指出詩句的情感。此類題目要求考生直接指出某詩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詩人在詩歌中往往通過意象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答題時要善于抓住所提供詩句的意象及表明情感的關(guān)鍵詞語進行分析,然后概括出來即可。
(2013年高考江蘇卷)
醉 眠
唐 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學家,此詩為其謫居惠州時所作。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理解此聯(lián)中詩人的心境,要扣住“世味”、“時光”這兩個意象和“掩”“便”這兩個字?!笆牢丁奔词浪字椋缿B(tài)炎涼,因為要遠離“世味”,所以“門常掩”,不愿與世俗接觸,表明作者對爾虞我詐的官場的厭惡;“時光”即日光,看日光照射到竹席上,覺得很悠閑,表明內(nèi)心的恬淡。這樣一來,該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追求恬淡的心境。
2.分析詩句的情感。分析詩句的情感題的答案要領(lǐng)與指出詩句的情感題一樣,只是指出詩句的情感題型中分析的過程不要寫,而此類題型則要寫出來,否則分數(shù)就得不全。
(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Ⅱ)
次韻雪后書事
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yīng)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詩的最后一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該聯(lián)中“日落”、“寒鴉”、“柴荊”等意象一般表達惆悵之情,“沉吟”、“獨自回”這些動作表明詩人寂寞、矛盾的心情,抓住它們可以得出答案。示例:表達了作者寂寞惆悵、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感情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千卻又無從說起,以致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落后才離開。
3.概括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情感題,就是要立足于全詩或全詞,通過對整首詩歌中的意象、表明心情的關(guān)鍵詞語的解讀,將詩歌的內(nèi)容進行分層,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對每一層中的情感進行歸納。
(2013年高考湖北卷)
臨 江 仙
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這首詞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共分三層,上片講了二層意思:“記得”二句扣題回憶當初一同考上進士的情景,寫出了久別重逢的喜悅之情;“如今”三句感慨仕途不順,“空”字表明作者內(nèi)心的無奈。下片先遙想友人去后的情形,然后直抒胸臆——“離愁難盡”。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概括,這首詞蘊含的主要情感有:久別重逢的喜悅,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離別在即的愁緒。
4.分析全詩的情感。與上述概括題不同,這種題型要結(jié)合全詩進行解讀,并把解讀的過程簡要寫出來。答題時可采用總—分—總結(jié)構(gòu),先總體概括全詩的情感,然后結(jié)合詩歌的意象等進行分析,最后對上文進行總結(jié)。
(2013年高考四川卷)
九日和韓魏公
蘇 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fā)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jié)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前兩聯(lián)“晚歲”、“華發(fā)”、“不堪”、“閑伴”等詞語,表明作者已頭發(fā)花白而不得重用的苦悶,第三聯(lián)表明佳節(jié)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最后一聯(lián)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xiàn)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懣。
5.探究詩歌的情感。探究能力是高考中最高的能力要求,就詩歌鑒賞而言,這種題型要求考生有廣闊的視野,抓住詩歌的意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還要注意知人論世,其答案不唯一,只要自圓其說即可,但要從詩中找到依據(jù)。
(2013年高考湖南卷)
釣 船 歸
賀 鑄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探究本詞的思想感情。
本題答案要點是:詞人通過“釣船”、“柴扉”、“白鷗”、“鱖魚”等意象的描寫,展現(xiàn)出田園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隱居為樂,不再以世事縈懷的內(nèi)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點內(nèi),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給分。)
6.比較情感的異同。比較情感異同題,顧名思義,即命題人用兩首或兩首以上的情感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歌,讓考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異同之處。答此類題目要求考生選準比較的切入點,最好抓住兩首詩歌共有的意象進行分析。
(2013年高考安徽卷)
秋齋獨宿
韋應(yīng)物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
《秋齋獨宿》
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yīng)物,曾任蘇州刺史。
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這兩首是唱和詩,唱和詩往往有共同的意象或意境,如這兩首詩皆用了“月”、“竹”、“鳥”的意象,不過在具體描寫時有同有異:韋詩的“月”是皎潔的,趙詩的“月”是冷暈;韋詩的“竹”在霜風中搖曳,趙詩的“竹”在秋雨中哭泣;兩詩的“鳥”都在夜半被驚醒,韋詩中有人,趙詩中沒有直接寫到人,但讓人感到夜不能眠的人存在。抓住這個切入點進行比較,命題人提供如下答案:
相同點:都表現(xiàn)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主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竹,秋月寒枝,凄冷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