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么人們總是說我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呢?”八戒同學十分不解地問,“因為鏡子很誠實,你是豬,的確不是人嘛,”悟空同學笑著搶答道,“猴哥,你別笑我,你照鏡子看看,不也是里外不是人嗎!”八戒爭辯道,兩位同學別吵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鏡子的發(fā)展歷程,
認識自我的水面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遠古時代的人類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鏡子,他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美不美呢?古人最早使用的“鏡子”是水面,人們常常趴在河邊或水塘旁,對照平靜而清澈的水面,觀看自己的倒影,從而認識自己的形象,進而萌發(fā)了制造鏡子的念頭,后來,在打制石器工具時,人們發(fā)現(xiàn)有一種叫“黑曜巖”的石頭可以磨平照人。這就是所謂的“石鏡”,
歷史悠欠的青銅鏡
隨著冶金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學會了用金屬制造鏡子,我國古代的青銅鏡是十分著名的,什么是青銅呢?青銅是紅銅加入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被稱為青銅,它比紅銅堅硬,熔點較低,鑄造性好且耐磨,廣泛用于鑄造錢幣、工具、武器等,
我國西漢時期發(fā)明了一種透光銅鏡,它的外形與普通銅鏡一樣,但是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墻上會出現(xiàn)鏡子背面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好像光線穿透了金屬的鏡體,從鏡子背面反射出來一樣,然而遺憾的是透光鏡的制作方法卻未能代代相傳,反而給后人留下了一個謎團,一千多年來,無數(shù)學者試圖揭開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但沒有人真正復制出與西漢透光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直到1974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復制成功,終于揭開了“魔鏡”之謎,研究結果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在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內(nèi)應力所致,在鑄鏡時,鏡薄處先冷,厚處后冷,而銅的收縮性大,使鏡面各部分出現(xiàn)了與鏡背圖文相對應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異,從而造成了圖文雖然在背面,鏡面卻隱然有些跡象,所以一經(jīng)日光照射,背面的紋飾就會反射出來,
現(xiàn)代的玻璃鏡
現(xiàn)代玻璃鏡的發(fā)明也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13世紀初,意大利工人們在試制彩色玻璃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加入二氧化錳以后,混濁的玻璃液變得清澈,從而發(fā)明了透明玻璃,并開始摸索用玻璃制造鏡子的方法,他們先將金屬平板磨光,然后將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試圖制成玻璃鏡子,但由于水和空氣會從金屬與玻璃之間極細的縫隙中鉆進去氧化金屬板,導致剛做好的鏡子光潔照人,可沒過多久就模糊不清了,1508年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銀,水銀能夠慢慢溶解錫,從而在玻璃上形成一層薄薄的錫和水銀的合金,成功研制出最早的玻璃鏡,
但由于制造水銀玻璃鏡有毒且鏡面也不太光亮,于是人們設法對它進行改進,1843年,德國科學家比利希發(fā)明了鍍銀玻璃鏡,鏡子背面發(fā)亮的東西是一層薄薄的銀層,這層銀不是涂上去的,也不是電鍍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種有趣的化學反應——“銀鏡反應”沉積上去的,在硝酸銀溶液里,加上一些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再加上一點葡萄糖溶液,利用葡萄糖的“還原”本領,把硝酸銀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微粒,這些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就制成了銀鏡,為了增強鏡子的耐用性,通常還在銀層上面涂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銀層便不容易脫落和損壞,這就是現(xiàn)代的鏡子,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又發(fā)明了鍍鋁玻璃鏡,比銀玻璃鏡便宜、耐用,也更為光彩照人,此外,人們還用金子、鋁合金及其他金屬,制成了黃色、玫瑰紅色、藍色、綠色的彩色鏡子,
責任編輯 蔡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