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張揚的個性,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人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么愛的永恒之類的說法。
筆者曾進行過一次“關于80后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后一個明顯的標志,但這代人只剩下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愿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fā)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
中國的“性革命”
很顯然,對于80后來說,其性愛觀已然與前幾代人產生巨大的代溝。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團組織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學生談的話題是“怎樣處理戀愛與學習的關系”,九十年代末,同居時代到來,大學生向心理學老師討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處理同居中遇到的性問題,媒體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焦點上。筆者曾發(fā)表過一些文章,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幾所大學里講過,曾經席卷歐美地區(qū)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性革命”運動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我們的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充耳不聞。性,正在解構我們過去的生活和各種關系,也在重建新的人倫。
這里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性革命”一詞并非貶義詞,也非褒義詞。它是一場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論基礎。它誕生了二十世紀的顯學之一“性科學”,使人類的性生活從此踏上一條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時走得過了頭。2002年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潘綏銘教授發(fā)表了《中國性革命藍皮書》一書,從多方面正式向社會提出和闡述了這一觀點。潘綏銘教授將中國的“性革命”歸根于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是有道理的,但筆者仍然覺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歐美地區(qū)爆發(fā)的性革命時期,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剛剛進入大學的時期,是他們引發(fā)了這場生活中的革命。這些“嬉皮士”被老一輩人唾罵教訓,不屑一顧,被稱為道德敗壞的一代,是不能承擔歷史責任的一代。在那個時期,后現代主義運動開始了,他們“嚎叫”著要主導這個世界,正如今天的80后青年在文壇上與前輩們爭奪著話語權一樣。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個借來的詞,是個舶來品。用它來形容80后這一代準確嗎?
筆者曾在《非常對話》中論述過,80后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轍,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物質的迷戀仿佛也大同小異。美國的《時代》周刊將北京少女作家春樹搬上了亞洲版封面,將其與韓寒、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并列為“80后”代表,與美國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論,以“LINGLEI”來稱呼他們。在美國人的眼里,中國的80后一代正在經歷他們四十年前的生活。在那時,汽車幫助美國青年逃離父母的監(jiān)督,今天,網絡幫助中國青年過上了另類生活。
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當性革命來到中國的時候,很少有人真正地面對。在中國,一個性學家?guī)缀醯韧谝粋€淫賊,性教育遲遲不能推開,更不要談普及了。據筆者所知,在大學里進行性教育的寥寥無幾,更多的大學并沒有將此重視起來。
80后的性愛觀
與此相聯的一個問題是,80后一代的性愛觀也與前幾代人不同。筆者在新浪網上有一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欄,來問我問題的大部分是大學生。他們問的問題大部分是有關性愛的問題。
大約十分之一的學生曾問過筆者,是該多談戀愛,還是少談戀愛?筆者曾就這一問題與中國著名的性社會學家劉達臨先生討論過,他認為,可以多談一些,但不可泛濫。在前幾代人看來,戀愛的結果應該是婚姻。也就是說,多談幾次戀愛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伴侶,為了更好地處理好婚后的感情問題。但筆者在后來的調查中發(fā)現,對于80后一代來說,性愛觀已發(fā)生很大的位移。有部分大學生對筆者講,他們在大學里談戀愛并非為了結婚,結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原因。一個女大學生分析說,現在的學生個性都很強,視戀愛和同居為兒戲,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由于其成長的背景形成了自私自利和性情多變的個性,在戀愛中更是視情感為隨意之物,高興就在一起,不高興馬上就分手,所以戀愛的頻率很高,而分手的頻率也很高。也就是說,多談戀愛對于這樣一些青年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他們的生活了。對于這樣一種現象,筆者倒是想規(guī)勸他們,應該多一些慎重,多一些珍惜。
20歲左右的青年常常問筆者的一個問題是,到這個年齡了還沒有談過戀愛,是不是他們有問題了?這就告訴我們,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幾代人提前了好幾年,幾乎與他們的身體一起在成長。貞潔觀在愛情與婚姻中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筆者曾在很多文章中呼吁,應該重新認識他們,重新認識人類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同時,在談及這樣一個話題時,其實是提出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那就是什么樣的愛情最適合于婚姻?婚姻是一種生活,是現實生活、精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綜合體,與愛情生活是有很大差別的。愛情生活實際上常常是一種虛擬的精神生活,對于戀愛雙方來說,是最真實的精神生活,但它往往與現實生活對立。在這里,虛與實常常發(fā)生位移和對換。在現實的婚姻生活那里,單純的愛情生活是一種虛妄的精神生活;在愛情生活那里,現實生活恰恰是很虛無的無意義的人生,而精神生活則是最真實的理想生活。這是人類的悲劇。因此,愛情與婚姻常常是敵人。愛情成了一種精神生活,婚姻卻成了一種世俗的現實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時又是社會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時過著幾種生活。愛情成為婚姻的基礎也就由此而確立。那么,如何使幾種生活能夠完美地結合起來呢?也就是說,什么樣的愛情生活才是婚姻真正的基礎?
打破愛情神話
有一個神話被80后一代打破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成為青年戀愛中的神話和準則。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絕路。這個神話來自于文學作品和一個神話故事。說的是有關荊棘鳥的故事。傳說中,荊棘鳥在一生中只愛一次,并為這次愛滴血而死。這個悲劇而凄美的故事幾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網上,有很多學生都問筆者一個問題:一個人一生中真的只能愛一次嗎?筆者曾無數次地痛斥過這個觀點,然后筆者又常常陷入矛盾。必須要打破它,是因為曾有一些青年為此而喪命。矛盾之處卻在于人類情感與精神的神圣性會因此而受到侵犯和踐踏?!耙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雖然是禁欲時代的神話,但它至少給戀愛者一個神圣的約定,從而使戀愛者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走向崇高和偉大。如果打破了這個神話,很多人將視愛情為常物,可能會因此而走向濫情和縱欲主義。這也正是歐美“性革命”走向“性泛濫”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個神話必須要打破,那就是愛情至上主義。在風行幾個時代的奧斯卡電影《畢業(yè)生》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愛情凌駕于親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顧一切地傷害他們。在那部電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愛關系,又和女友的母親有性愛關系。在親情與愛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人是如何處理這一關系的呢?它只是讓他們中間有一個懺悔期,然后就讓愛情戰(zhàn)勝親情。《畢業(yè)生》正是美國“性革命”時期的產物,也是美國人愛情至上主義風行的產物。這種愛情至上主義在中國青年中十分風行。我們從很多流行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到。為了愛情,人們可以不顧一切地做任何事。在愛情面前,我們可以原諒任何錯誤。這是一種時代的疾病。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