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議論文時,怎樣把自己選取的好素材,剪輯組合寫入文章呢?這也是有講究的,不能隨意堆砌。筆者總結(jié)了一些剪輯組合素材的方法,以下幾種比較實用:
一、正反對照,相互映襯
議論文是非常講究正反對比進(jìn)行論證的,正面論述當(dāng)然得使用正面的素材,反面論述固然要使用反面的素材。有正有反,正反結(jié)合,才能使自己的觀點更加邏輯嚴(yán)密,論述更具有說服力。例如:
仁慈的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適合那個陰暗的時代的人,可是他卻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個社會,在最不適合的時期里做出了最合適的壯舉。
卡馬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記錄那些愛與溫暖,鼓勵每一個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這是在最不適合的時期里最合適的救贖。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卒,可是,有不少人終生困于自己生不逢時的怨嘆中,郁郁而終。如那個錯生在帝王家的亡國詩人李煜,如那個憂憤了一生最終病死的賈誼……倘若他們能正視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些什么,那么,歷史是否會有所不同?
——《生不必逢時》
作者針對大多數(shù)人常發(fā)出的“生不逢時”的怨嘆,十分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論生活在哪個時代,我們都該懷著寬恕與愛,去面對這個世界。抱怨于事無補,化解人間苦難的只能是“寬恕與愛心”。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運用正反素材對比:應(yīng)像狄更斯用作品感化社會、少年攝影者卡馬爾用相機記錄溫暖;而不能像李煜和賈誼那樣怨嘆而終。文章正反論述,素材典型,組合恰當(dāng),使道理豁然。
二、同類疊加,連續(xù)用例
議論文寫作中,可以連續(xù)性、密集型地使用多個同類型的素材,讓素材發(fā)揮集團(tuán)效力,使相關(guān)的素材有著共同的指向性,從而彰顯出論述的力度和深度。例如:
“勿以善小而不為?!弊屛覀冦懹浌庞?xùn),養(yǎng)成修船工“順手”行善的習(xí)慣,用平凡的善舉暖世道、溫人心。“最美媽媽”吳菊萍,當(dāng)危險裹挾生命呼嘯而來,她挺身而出,伸出雙手,拯救一個幼小的生命;“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當(dāng)失控的汽車沖向?qū)W生,她一把將兩個學(xué)生推開,把生的希望留給學(xué)生,將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最美司機”吳斌,當(dāng)鐵片刺入胸部,他忍受劇痛,緩緩減速,用76秒的時間,完成了他生命里最后一次安全操控,用善良、堅強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瞬間善舉,昭示仁愛、勇氣,山河動容,蒼生感動。
——《順手之勞,溫暖世道》
文章連續(xù)性、密集型地鋪排了三則素材:“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論證他們的順手之舉,溫暖了世道,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文章運用同類素材的疊加,增強了論據(jù)的可信性。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重對素材的精簡,需要提高對素材的處理。
三、一線串珠,鏡頭組接
以文章的中心論點為“線”,安排多組論證這一中心的素材,相應(yīng)地推出若干段文字,用電影“蒙太奇”式的手法組合,捕捉幾個特寫鏡頭,剪輯組合素材,這種方法就叫“一線串珠,鏡頭組接”,又叫“板塊組合”、“畫面切換”等。例如:
贈他人一朵玫瑰,留給自己一份玫瑰香韻,讓心靈靜放芳香。特蕾莎修女將溫暖帶給臨終關(guān)懷院的每一個人,她自己也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贈他人一朵玫瑰,讓愛的力量在身邊傳遞,讓生活充滿愛意。愛心是郭明義攢下的一枚枚硬幣和一滴滴鮮血的滾燙,是胡忠、謝曉君夫婦為高原上的孩子們帶去的知識紅燭,是快樂巴郎阿里木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的放歌,是白方禮老人騎著三輪車灑下的一路汗水……
贈他人一朵玫瑰,給歷史一份饋贈,讓生命在行善中升值。依然記得德國商人辛德勒,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躲過納粹分子的追查,保全了1100名猶太人的生命,贏得了幸存者的感激和蘇聯(lián)軍人的尊重,他讓人們在那場殘酷戰(zhàn)爭的陰影里,看到了一絲人性的光芒……
——《贈他人一朵玫瑰》
文章由三段素材組成。三段素材雖然各有側(cè)重,但都指向同一個中心:贈他人一朵玫瑰,生命會浸染芳香、充滿愛意,并在行善中升值。議論文中,用這種方法剪輯組合素材,可使文章流暢自然,論述有序,論證有據(jù)。
四、合理剪裁,詳略有致
議論文一般需要眾多素材來證明論點,這就需要合理剪裁素材。某些普遍性的素材可以略寫,根據(jù)文章需要,有時只排列舉例即可,而文章要突出的、典型的素材,則應(yīng)該詳寫,詳略有致。例如: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人性的原點。古有孟宗哭竹生筍,黃香溫席暖父,伯愈挨杖傷老,子貢借米孝母;今有田世國捐腎救母。他們都沒有丟棄“孝”這一本質(zhì),并付諸實踐,向世界詮釋了“孝”的內(nèi)涵??墒?,上海虹橋機場發(fā)生的那起“留學(xué)生刺母案”卻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神經(jīng),只因母親手頭拮據(jù)拿不出更多的生活費,那位留學(xué)生竟然把刀刺向了生自己養(yǎng)自己的母親,這荒謬嗎?可怕嗎?只能說,在這個獨生子女居多的年代里,大多數(shù)青少年在成長中背離人性的原點太遠(yuǎn)了,忘記了什么是“孝”?;氐饺诵缘脑c吧!找回那一份孝心,盡一份為人子女的責(zé)任,重新把“孝”這一優(yōu)秀品質(zhì)發(fā)揚光大。于原點處,書寫對父母長輩的敬愛。
——《回到原點》
文段中的素材“孟宗哭竹生筍,黃香溫席暖父,伯愈挨杖傷老,子貢借米孝母,田世國捐腎救母”就屬于普遍性的素材,作者簡略列舉,采用略寫的剪輯組合處理方式,從正面彰顯出“孝是人性原點”的觀點。而文段中“留學(xué)生刺母”的素材則具有典型性,采用的是詳寫的方法,從側(cè)面說明不孝背離人性原點,不孝的危害不可小覷的觀點。運用這種方法,可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又不顯冗雜,論據(jù)充分且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