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應該成為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基本概念、培養(yǎng)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貫穿實驗這一條主線,把握好“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課外實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指為配合教學內容而由教師操作示范的實驗。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正確認識物理事實,幫助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
演示實驗要精心準備。要做好演示實驗,就要在選題、儀器、教案、教法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教材上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實驗要做為首選,課前教師認真檢查實驗所需儀器的性能,確保儀器的完好,檢查后要將儀器歸類放好。在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認真分析,對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切忌照本宣科,為實驗而實驗。
演示實驗要真實可靠。物理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教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也必須保證真實性和結論的可靠性。一是要盡可能保證實驗的成功。要保證實驗成功,除了在課前充分準備外,還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鉆研精神。例如,大家認為靜電實驗的成功率較低,其實認真找一下問題的癥結不難發(fā)現,實驗的關鍵在于靜電的電壓高但電量少。因為電壓高,通常所說的絕緣體在高壓下變成了導體;因為電量少,電荷容易消耗。從原理上分析透了,我們就可以發(fā)現,只要對儀器進行簡單的改進就行了。二是要正確處理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一旦實驗中出現了問題,教師一定不要忙亂,不進行思考就重新開始,這極可能導致實驗的再次失敗。如果教師簡單地把失敗歸結于“儀器有毛病”“實驗本身現象就不明顯”等,可能會使學生對教師的能力和物理規(guī)律本身產生懷疑。所以教師要針對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出錯誤所在并向學生做出正確的解釋,然后重新開始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實驗要明顯易見。演示實驗的目的就是要使全體學生有直觀的印象,并通過其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所以實驗現象必須明顯易見。在教學中,對于現象不太明顯的實驗,教師可以通過聲、光、電等多種手段來放大實驗的效果。比如在用螺旋測微計測量物體長度時,可以使用實物投影或采用多媒體手段把微小的刻度變化轉化為人人可見的現象,使學生準確掌握儀器的使用方法。
二、學生實驗
學生實驗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嚴謹的科學作風,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前提。在學生實驗中,教師要提出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適時加入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思維模式,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精神。
學生主動參與是關鍵。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觀察、實驗、思考,讓具體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現象吸引學生,激活學生思維,這樣才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如,在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中,當學生已掌握常規(guī)測定方法后,為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教師可以如此設疑:在測額定電壓為3.8伏的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時,所用的電源電壓為6伏,用一只最大量程為3伏的電壓表怎樣測出結果。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對學過的物理知識也是一個綜合運用。
三、課外實驗
大自然是一個大課堂,其中的物理現象更是千奇百怪,是驗證物理規(guī)律的最好地方。廣泛開展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的重要方法。
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習興趣。在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前提下,要使課外實驗更具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感到物理實驗很有趣、很有用,才能促使他們更努力地學習。
注重研討性,培養(yǎng)科技意識。對一些知識含量較高、要求比較嚴格的實驗,最好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參與實驗的整個過程,可以培養(yǎng)其科研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開發(fā)實用性,拓展知識范圍。要鼓勵學生進行廣義的物理實驗,如,參加科技制作比賽、進行社會調查、組織科普宣傳等活動。通過類似的活動,可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為今后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物理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角角落落,如果教師能夠真正把握住物理實驗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的物理學習就會更輕松,學生的自學精神也會得到培養(yǎng)。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