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次正兒八經(jīng)地逛商場是什么時候?這個……恐怕沒人去記吧?我卻記住了,是妞子兩歲生日那天,沒錯,那一天我有了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
本打算帶她去兒童樂園,可里面人太多,只好改行程去動物園。下樓時,經(jīng)過賣玩具柜臺時,妞子一轉(zhuǎn)頭,驚呆了:啊,一望無際的玩具啊!于是她甩開我們的手,屁顛屁顛地進去了。
完了完了,看這架勢,難道我們也得上演那俗不可耐的一幕——孩子死死拽著玩具大哭,家長難堪地大吼,營業(yè)員揪著指甲的倒刺看戲,路人圍觀?
哼,真是小瞧我,我準備 “溫柔地堅持”:不發(fā)火,也不買,等娃泄氣乖乖回家。
可是,又一想:剛兩歲的小孩兒,她懂得什么叫“買”嗎?
買賣,多么高級的詞匯,人類進化了N年才有了“買賣”行為,我不相信一個剛兩歲的孩子,在未接受過任何“買賣”的教育下,在從未逛過玩具賣場的情況下,一見到玩具就有“買”的念頭。以往的場景是:孩子在玩具前流連,家長脫口而出:“不買?。 被蛘撸骸安灰?! ”
買?哦,原來,我要買?“買”是什么?不知道。但“買”一定是個厲害的東西,要不爸爸媽媽如此緊張?嗯,那一定是個好東東,于是喊:“買!媽媽我要買!”其實呢,大人和孩子的對話很可能是雞同鴨講,不是聽不懂,而是“孩子說的意思不是爹娘理解的那個意思”(說“不要”比說“不買”更慘,等于直接告訴孩子“要”了) 。
從此以后,看到玩具就會必喊:“我要買!”其實,小孩子哪里知道什么叫“買”?不信你給他10塊錢,他一定當成紙;他更不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是見了喜歡的就直接拿走,根本沒有“買”這個環(huán)節(jié)。而我們的隨口一說,壞了事兒啦。
“媽媽,小鴨子!”妞子喊。我繃住,不說“買”字,但其實,她根本也沒說要“買”。
“嘿,是啊,這個小鴨子不是陪你一起洗澡的那個小黃鴨嗎?它怎么跑到這兒來了?”
放眼望去,家里的很多玩具這里都有,我靈機一動,催促妞子:“快,再去找找,看看咱家的玩具是不是都給搬到這里了?”
啊,芭比娃娃!啊,會唱歌的小電話!啊,還有托馬斯火車!玩具商店成了我們的“尋寶樂園”,一會竄到這兒,一會竄到那兒,同時也躲著營業(yè)員的竭力推薦。當然,還要四處尋找另一個樓梯口在哪兒,哦,看到了,趕緊跑到那邊引誘妞子:“嗨,這兒還有一個大恐龍!”招呼的是妞子,眼神卻是射向妞子爸的。
拜拜了您吶!妞子爸一把抱起妞子躥到了電梯。妞子呢?還沒回過神兒來。等想起來自己被“強行帶走”要掙扎時,卻早已坐上車向動物園出發(fā)。小孩子嘛,好奇心還是很容易轉(zhuǎn)移的,興致昂揚地看猩猩嗑瓜子的時候,早忘記什么玩具商場了。
我不保證這個辦法下一次還管用,但至少它給了我一個啟示。上帝說,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保不齊上帝是隨口一說。小小孩拿父母就當上帝一樣,說啥是啥,既然不能隨口一說,所以——
妞子在公園看到花并去靠近它們的時候,我不說:“別摘!”因為她有可能只是出于對花的好奇而伸手,她連什么是“摘”都不知道,不能指導她做“壞事”。換個說法:“摸小花呢?摸完了就走吧,要不小花會癢癢的?!辨ぷ铀さ梗绻皇且驗樗さ锰鄱?,我不說:“別哭!”因為這仿佛是在告訴她,摔倒的選擇之一就是“哭”。妞子玩豆子撒了整整一地,我不說“沒事”!只說“撿起來吧”,和她一起收拾殘局。妞子不吃飯,我不說:“乖,不挑食!”因為這有可能給她傳達“挑食”的概念。
生物老師曾告訴我們,要想準確牢固地掌握知識,第一次“認識”它們時一定要準確,否則,那個錯誤記憶就會在腦子上刻下深深的一道,哪怕花上幾年時間去改,也非常難。我10多年的讀書經(jīng)歷加上10多年的工作經(jīng)歷,已經(jīng)對此深有體會。同理,當孩子從“無知”的小嬰兒開始走入社會,父母給予他的“第一次”就太重要了,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摘自《祝你幸?!ぷ罴议L》,本刊有刪節(jié))(實習編輯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