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女友去小酒館坐坐,看到在小酒館的墻上貼著一張海報:一個大學畢業(yè)生要去西藏、尼泊爾和印度旅行,希望得到陌生人的幫助,大家可以在淘寶上買他做的明信片,15元一冊。我和朋友都覺得這種方式真的不靠譜,而且更讓我困惑的是:既然根本沒有能力去實現愿望和目標,為什么非要一直追求呢?
前一段時間有個北京的朋友給我寫了一封信。他剛大學畢業(yè),然后開始“窮游”,在路上走了1個月。信中說:“經常要聯(lián)系住處,有的時候還需要露營,覺得自己真的是在流浪,而不是旅行。天氣冷了,經常半夜被凍醒,每到那時我就問自己:我為的是什么呀?風景早就不是關注的重點,我開始覺得自己就是在瞎折騰,以為通過這次的行走可以成長,但是現在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出來1個多月了,我沒有什么特定的規(guī)劃與路線,因為我總是變得太快,不想回家,不想面對工作、生活,我覺得恐懼,還沒有做好準備……”
對這位朋友,我有著深深的擔憂,如果用旅行的方式逃避現實生活,逃避工作上的壓力,生活必然也會遠離你,甚至給你重重的一擊。旅行縱然辛苦和不易,但是跟人生中其他的挑戰(zhàn),諸如干好一份工作、找到一個愛人以及贍養(yǎng)年老的父母相比,它并不更難。更糟糕的是,有一部分想騎行的人其實并非熱愛旅行,僅僅是因為盲目跟風,渴望刺激與不平凡,以及希望獲得他人關注、稱贊的虛榮心作祟。
我在西藏旅行過,也有在云南騎行和徒步的經歷。在路上遇到過一些根本沒有條件做這些事卻仍要堅持的人,退學、辭職,向父母要錢,向同學、朋友借錢來旅行,甚至嘲笑反對他們騎行的父母,說他們沒有夢想。盡管他們有熱血青年的動人模樣,我卻覺得他們一點兒都不可愛。他們不僅不成熟、不懂擔當,而且非常浮躁、虛榮和自私。
這些事對我的觸動在于:為什么我們現在有些人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會這樣粗暴單一,動不動就辭職、退學?當理想與現實有差距時,他們是否有能力去縮短這中間的距離?當他們過了一段新鮮刺激的旅途生活之后能否回歸現實,承擔起平淡生活?還有,他們是真的追逐夢想,做到為自己的夢想吃苦、努力和拼搏,還是以此為借口逃避現實的壓力?
一個心懷夢想的人是可愛的,但為了所謂的夢想去傷害家人和朋友,則是可恥的。實現夢想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在自己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和努力奮斗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讓愛我們的人痛苦的基礎之上,我們的夢想則是虛弱和空洞的,我們的人生同樣也是虛弱和空洞的。
作家吳蘇媚說:“單漂旅行是修行,結婚生子也是修行。修的都是溫柔與耐心,修的都是對宇宙恒定規(guī)則的臣服,修的都是對他人和萬物生靈的慈悲。如果修的都是愛,那就沒有任何區(qū)別……旅行不是現實生活的對立面,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不是逃避現實生活,旅行就是生活本身,只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是不可能被逃避的,就像一座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如何去面對它,有著不同的方法以及位置、角度。”
有時候我們愛得深僅僅是因為沒有得到;迷戀遠方僅僅是因為還未到達;熱愛夢想僅僅是因為還未實現;追逐激情僅僅是因為害怕平淡。因此,我常常在心里告誡自己:不要逃避生活,不要害怕生活的平淡,不要被這些生活的假象所欺騙;如果說生活欺騙了你,其實是你從未真切地活在生活中,而是活在自己對生活的想象里。
(摘自青島出版社《世界這么大,還是遇見你》一書)(實習編輯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