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yīng)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過一個更有意義的暑假”的號召,也為了培育革命事業(yè)接班人,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于7月10日至25日舉辦了題為“寓學于樂寓樂于學——向偉大的新四軍致敬”的公益性夏令營,來自北京各高校的70余名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150余名碩士研究生和近百名本科生及小朋友參加了這次為期15天的活動。
這次夏令營可謂是獨具匠心、別開生面,我們不妨從幾個側(cè)面看一看:
模擬軍營管理
培養(yǎng)鐵軍精神
為了落實好學習新四軍精神、傳承鐵軍傳統(tǒng)的具體方針,彌補“八〇后”、“九〇后”的種種缺失,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采用了軍隊體制舉辦夏令營。
“新四軍獨立營”設(shè)政治部、參謀部和后勤部,下轄3個連、9個排、18個班。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過硬的作風是每一位營員向新四軍學習的第一課。為此,夏令營進行了嚴格的軍事化訓練,每天早晨對全體營員進行站姿、軍容、組織性的整頓和練習,進而營造出嚴肅認真、整齊高效、令行禁止的軍營氣氛。
為了提高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鍛煉堅強不屈的品格,獨立營舉行了強行軍、攀登山峰、野外偵查和站崗放哨等訓練,還以排為單位進行炊事訓練。9個排,一排一天,輪流做飯。做飯排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有打掃衛(wèi)生、劈柴、切菜、做飯、洗碗、燒開水、做綠豆湯和燒洗澡水等,同時體驗了煙熏火燎的滋味。由于全營有300多人,每一項工作的規(guī)模之大都是超越學生的能力范圍的,比如做一頓午飯至少要切出裝滿20個大鐵盆的菜。但是,由于計劃周全,管理得當,使得人員搭配、工作分工合理,既能使每個人都有動手機會,又能充分發(fā)揮集體協(xié)作的優(yōu)勢。在炊事工作中,戰(zhàn)士們提高了動手能力,理解了父母的慈愛,感受了團結(jié)協(xié)作的樂趣和意義,也享受了勞動者的光榮和幸福。
當然,如果將軍事化理解為單純的絕對服從是片面的,我軍向來有軍事民主的良好傳統(tǒng)。獨立營也與當年的新四軍一樣,有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除參與制度制定外,還獨立決定營費使用、獎勵和重大違規(guī)處罰等事宜,使同學們真正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主集中制。
寓學于樂 寓樂于學
今天的大多數(shù)人——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深受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分數(shù)、升學、文憑等等成為頭等大事。
要想培育出德、智、體都得到發(fā)展的下一代,就要彌補現(xiàn)行教育的缺失。然而,隨便占用假期又是違反教育科學的,因為暑假之后又是一個繁重的學期。解開這一難題的根本手段就在于能否實現(xiàn)寓學于樂和寓樂于學。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嘗試著主辦這樣一個旨在彌補教育缺失的非營利性夏令營,是非常審慎的,多次修改具體實施方案以確保萬無一失。
寓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tǒng)教育于講故事之中,寓科學教育于玩耍之中,寓嚴肅的數(shù)學討論于擂臺賽之中,寓情操陶冶于愛情故事之中,寓地質(zhì)研究于科考片拍攝之中,寓植物學學習于采摘活動之中,寓審美于藝術(shù)教育和觀摩之中……
寓學于樂和寓樂于學的另一種手法是學和樂的交織,比如上午聽報告,下午搞活動。本次夏令營還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如登山、游泳、賞湖、釣魚、劃船、燒烤晚會、集體游戲、話劇表演、板報比賽、野外拉練等。既鍛煉了同學們的身體,又開動了腦筋,增進了友誼,使大家在游玩中感受到了集體生活的樂趣和溫暖。不僅如此,夏令營的每天晚上都會在星空下播放優(yōu)秀影視作品并插講藝術(shù)和革命理論,影視作品有《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小字輩》《恰同學少年》《上甘嶺》《沙家浜》《江姐》《錦上添花》,還有訪談錄《紅色戀人》和《我依然在燃燒》。需特別指出的是,本屆夏令營的開營、閉營儀式都上演了精彩的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全是同志們自編自導自演。這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了同志們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享受能力,使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生活的美好以及人生的無限樂趣。
學英雄 見行動
“學英雄,見行動”是檢驗本屆夏令營的標準。英雄在哪里?英雄不僅在歷史的豐碑上,也應(yīng)該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里。
獨立營大本營地處京西深山的一個廢棄多年的部隊通信站,這里原本野草叢生、滿地垃圾。如果不能在三天內(nèi)把它改造成營地,夏令營就無從談起。先遣隊的同志們硬是憑勤勞的雙手讓這里煥然一新,在72小時里,他們只睡了不到10小時的覺。這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一種面對困難勇往無前的精神,這是一種為了集體利益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現(xiàn)代的中國青年最值得去學習、實踐的精神。這就是一個民族賴以延續(xù)和強盛的英雄氣。雖然,革命戰(zhàn)爭的年代早已經(jīng)遠去,但是中華民族血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都不能丟。
教育好下一代絕非易事,尤其是我國部分青少年素質(zhì)亟待提高——革命精神缺失、個人主義泛濫、缺乏堅定意志、實踐能力下降、不具備健康體魄等等,現(xiàn)行教育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及其解決的迫切性愈加強烈。新四軍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蘊藏豐富的精神寶庫,現(xiàn)行教育若能發(fā)揚革命先輩的這種精神,那無疑是給民族的未來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愿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加入到彌補現(xiàn)行教育缺失的行列中來。
(責任編輯 趙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