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死,它離開人體后,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繼續(xù)存在。由于陰魂是看不見的,所以人們想象它們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團的世界中,即所謂的陰間?!凹拦怼笔侵袊糯环N重要的祭祀活動,它體現(xiàn)了后人對先人的崇敬、緬懷和思念的情感。
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親朋好友和名揚千古的歷史人物。祭祀祖先的場所主要是宗廟,亦稱“家廟”“祖廟”“祠堂”,帝王的家廟稱為“太廟”?!白?,尊也;廟,貌也。言祭宗廟,見先祖之尊貌也?!彼^祭祀宗廟,就是為了見到先人生前的容貌。因此在先秦時期的祭祀宗廟中,就采用以“尸”代祭的方式,即讓生者代替亡者接受家人的祭祀?!笆饕?。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以“尸”代祭可以使后人見到先人的相貌,旨在使祭祀者“觸景生情”,更加懷念已故的親人。由于“尸”在祭祀宗廟時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尸”的選取是十分嚴謹?shù)摹!笆毙枰谕稣叩膶O輩中遴選,還要經(jīng)過“筮尸”,即用占卜的方式最終確定。根據(jù)亡者的性別,“尸”還分為男尸和女尸,代表祖父受祭者為男尸,代表祖母受祭者為女尸。如果選出的“尸”年齡太小,可由一位長者懷抱受祭。如果家庭內(nèi)沒有孫輩或沒有合適的人選,則從家族的其他家庭中選擇一位輩分相同的人充當“尸”。
祭祀宗廟,選擇孫輩“尸”祭,還有一個教育后代的重要目的?!胺蚣乐?,孫為王(亡)父尸。所使為尸者,為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即孫輩在代替祖輩受祭時,可以感受到父輩們對祖輩們的尊敬、崇拜和懷念之情,懂得如何對待自己的父輩,實際也是在教育后代要繼承先輩之業(yè),懂得做人的道理。
以“尸”代祭的方式在夏、商、周三代十分盛行,但在具體的方法上又有不同之處。夏代在舉行祭祀宗廟的儀式中,“尸”始終站立著受祭;商代則改為坐著受祭;周代的“尸”不僅坐著,而且還要聽從祭祀者的告語和勸請,飲酒進食。
戰(zhàn)國以后,以“尸”代祭的方式逐漸淘汰,“尸”又被“神主”所取代?!吧裰?,以木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達
四方。天子主長尺二寸,諸侯主長一尺?!彼^神主,就是在宗廟內(nèi)為已故親人所立的牌位,亦稱“主牌”,簡稱“主”,其所起的作用與“尸”相同,均作為某位先祖的象征。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有“避諱”的禮俗,“神主”上不能直書先祖的名字,只能另用一個稱號替代,通常多使用“祖”“宗”二字,如高祖、太祖、高宗、太宗等,這個稱號便叫“廟號”。
在宗廟“神主”前,一般還陳設(shè)有祭祀用的鼎、尊、簋、爵等祭器。這些禮器與供奉的“神主”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故需加倍保護。古時有“君子雖貧不鬻祭器,雖寒不衣祭服”之說,如若祭器和“神主”有損毀或丟失,則會被視為對祖先的大不敬。至于皇家太廟中供奉的“神主”和祭祀用的器物,更被視為國家之重寶,決不允許出現(xiàn)絲毫的差錯。南宋初年,金軍大舉南下,茍且偷安的宋高宗趙構(gòu)從揚州倉皇渡江南逃,一路喪魂落魄,竟將先祖的牌位都丟了,足見其狼狽至極。
在中國古代,也有將亡者的畫像用于紀念或緬懷。漢光武帝劉秀在重建漢朝的過程中,有一批將士隨他征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漢明帝時,為了紀念當年隨其父中興漢室的28位開國元勛,令畫工在洛陽南宮云臺為他們繪成畫像,永作紀念。唐太宗時,為了紀念當年曾與自己一同打天下的24位功臣,令畫家閻立本在皇宮內(nèi)三清殿旁一座名為“凌煙閣”的閣樓上,繪制他們的畫像,他還親自為這些功臣作“贊”。在24位功臣中,有以直言敢諫著稱的魏征。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不已,他登上凌煙閣,面對魏征的畫像進行吊唁,并賦詩表達自己對這位既恪守君臣之禮,又直言坦承、以理服人的忠臣的敬仰和懷念、哀思之情:“勁條逢霜摧美質(zhì),臺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云臺上,空對于形無復(fù)人?!?/p>
在唐代也有將生前的畫像用作遺像的。作為凌煙閣24位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早年曾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滅亡隋朝,并參與“玄武門之變”。他后來又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之事,唐太宗雖念其功勞,但在群臣的反對下,只好與他訣別:“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后,但見公遺像耳!”
唐朝的宮廷內(nèi)還出現(xiàn)了被稱為“御容”的先帝遺像?!疤菩诰驮趧e殿安置太宗、高宗、睿宗御容,每日侵(清)早具服朝謁。”不過,唐玄宗沒有將先帝的“御容”陳放在宗廟的大殿內(nèi),而是放置在宮內(nèi)的別殿里,雖然方便了他每天的祭拜,但也因此遭到后人的非議:“然竊以為兩廟二主,非嚴敬之意?!?/p>
在以后的朝代中,皇家宗廟大殿內(nèi)除“神主”外,還有先帝的“御容”。金朝的太廟大殿內(nèi)除“神主”外,就掛有先帝的“御容”,且數(shù)量很多,僅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御容”就多達12幅,其中包括立像、坐像、半身像、戎裝像等。北宋末年,皇家宗廟內(nèi)不僅有先帝的“御容”,還出現(xiàn)了歷朝文臣宰相和執(zhí)政官、武臣節(jié)度使以上官員的遺像,作為先帝的陪祀。
遺像或“御容”的出現(xiàn),不僅符合“宗廟”的含義,還使祭祀者面對亡者生前的容貌,更“心有所系”,能產(chǎn)生敬仰、思念和緬懷之情,所以,使用遺像祭祀先人的方式也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民間祭祀家廟,從而成為一種社會習俗。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