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一個五顏六色的世界,從雨后彩虹的絢麗多姿,到旭日初升的紅色朝霞,從大江南北的青山綠水,到奇花異草的五彩繽紛,無不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奇妙多彩……人們對于顏色的向往自古有之,但古代人主要是用天然染料染色的。由于天然染料產(chǎn)量極低,所以在古代是異常珍貴的。
滿朝朱紫貴——一個時代的寫照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之一,從紫草中提取紫色染料進(jìn)行染色就是一個重要的案例。春秋戰(zhàn)國時,齊桓公的紫色服裝就是用紫草進(jìn)行染色的。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dāng)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币馑际钦f齊桓公當(dāng)年愛穿紫色服裝,從而確立了紫色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地位。在那時的齊國, 人們用5匹素綢子去換1匹紫綢子, 甚至都不易換到。
紫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表暗紫色,斷面紫紅色,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和古代染色的重要原料。李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睆钠涓锌梢蕴崛∽仙玖?,但是由于幾百千克紫草才能得到幾克紫色染料,因此紫色染料身價百倍,只有王公貴族才能穿戴紫色綢緞,以此來顯示其高貴。難怪那時有“滿朝朱紫貴”的說法。
在日本,紫色同樣與古代文化緊密相聯(lián)。圣德太子規(guī)定用紫色制作十二階冠位中最高位的冠帽。古羅馬和腓尼基人使用的“帝王紫”是一種只有帝王們才能享用的天然染料?!暗弁踝稀笔菑牡刂泻5椎囊环N海螺中提取的一種紫色染料,據(jù)說8000個海螺可以得到1千克紫色染料,因來之不易而十分名貴。
朱元璋的紅色情結(jié)
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偏偏不愛紫色愛紅色,他穿的禮服底色都為紅色。要說朱元璋對紅色的偏好,也許出自他之手的《紅木樨》更能說明問題:“月宮移向日宮栽,引的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霞錄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詩中的“輕紅”就是“紅木樨”的本色,從“輕紅”到“丹心”的跳躍則更深化了這種顏色的內(nèi)涵。
那么,紅木樨到底為何物呢?原來,紅木樨(紅木犀)又稱丹桂,是浙江象山的特產(chǎn)和名花。其實,丹桂只是桂花的一種,其花紅者為丹桂,黃者為金桂,白者為銀桂。象山出產(chǎn)紅木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這里的水土氣候特別適宜紅木樨的栽培生長。桂花異香撲鼻,沁人心脾,獨具魅力。因此我國古代把仕途得志者謂之“折桂”,古希臘人戴上桂花編成的“桂冠”,象征著榮譽和驕傲。
朱元璋崇尚紅色,自然有他的道理。有人認(rèn)為,朱元璋姓朱,朱為紅色的意思,遂以“朱”為正色了。又因《論語》中有“惡紫之奪朱也”的說法,所以自此紫色官服被廢除了。那么,在當(dāng)時是用什么染料染出紅色“龍袍”的呢?
明代皇家服飾的所有顏色都取自植物,其中紅色取自一種叫“蘇枋”的常綠小喬木。在我國古代,蘇枋為一種中藥材,具有行血祛淤作用,常用于跌打損傷等癥的治療。蘇枋的芯材浸液可作為紅色染料,其根可作為黃色染料。
很早以前,在我國南方就用蘇枋來進(jìn)行染色了,并且有很高的知名度。說起明代皇家服飾的染色,那里面的講究是非常多的,并且還得由專門的官員來監(jiān)制。比如,利用蘇枋染色,需要把蘇枋煮上三四遍,然后兌進(jìn)明礬水、綠礬水或膽礬水等,這樣才可以對絲線或布料進(jìn)行染色。這樣的染色方法被稱為“媒染法”。
那時侯,人們也許便已懂得了利用三原色進(jìn)行顏色調(diào)配的道理了。其一為上述所說的紅色,其二為取自梔子果實的明黃色,其三為由馬蘭或板藍(lán)葉子發(fā)酵而得的靛藍(lán)。有了這三原色,其他顏色就好配制了。不過,古人偶爾zyaWucF+N+RO08DvwG+Ez4d6dte+tF//coRF+mnAms8=也會用到其他植物,如咖啡色或黑色可以由石榴汁染成。
穿越歷史的“黃袍”
現(xiàn)在我們見識皇帝的黃袍,大多是出自清代。其實,黃色作為皇帝的御用色,并不是從清代開始的。在我國歷史上穿黃袍的皇帝還有許多,跨越歷史的年代也比較久遠(yuǎn)。
那么,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穿黃袍的皇帝呢?有學(xué)者認(rèn)為,隋文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穿黃袍的皇帝。在隋之前的皇帝是根本不穿黃袍的,而且那個時候黃色并不是皇帝的專用顏色,士兵們也是可以穿黃色衣服的。
大約在唐明皇天寶年間,有人上奏要求把御用設(shè)施全部改為黃色,臣下一概不許用黃色?;实鄄杉{這一建議后,黃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從此,黃袍成為了皇帝的“職業(yè)制服”,士兵們是禁止穿黃衫的。
從宋仁宗開始,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就連黃色也為皇帝所專用。這種制度一直為后來的歷朝歷代所沿襲。到了清代,這個規(guī)矩似乎就更加嚴(yán)明了。如果有人穿了件黃袍子,或者在自家的墻壁上粉刷了黃色,那可就要大禍臨頭了。據(jù)說清代平定青海叛亂有功的大將軍年羹堯,就是因為出門用黃土鋪道,并使用過鵝黃色荷包和黃色包袱,而成為判其死罪的罪名之一。
縱觀不同朝代皇帝的黃袍,雖然都為黃色,但此黃非彼黃也。原來,清代之前的黃袍被稱為“柘黃袍”,而清代的黃袍被稱為“明黃袍”。盡管柘黃和明黃都曾經(jīng)是黃袍的專用色,但這兩種顏色其實是不同的:柘黃取之于柘木,而明黃取自梔子的果實。
柘樹是我國著名的名貴樹種,也是生長極為緩慢的樹種之一。它是由灌木經(jīng)過長期生長而形成喬木的,它的邊材是淺黃褐色,心材為淺紅褐色,木材紋理非常細(xì)膩清晰,手感溫潤,獨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藝品和高檔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柘樹生長十分緩慢,極難成材,故其心材尤為珍貴和稀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專門描繪過柘樹:這種樹木可以用來染黃色或橙色,用它提取的染料叫柘黃,是天子衣服的色彩。南北朝以后,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xiàn)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御用之色。
用柘木汁染成的黃色是一種杏黃色,而用梔子等染成的黃色是明黃色。梔子果實中的黃色素為一種直接染料,主要成分為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到清代時,統(tǒng)治者放開了“杏黃之禁”,而將“明黃色”作為帝王的御用之色。
通常,傳統(tǒng)的絲綢都具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說明染料植物的種類是很多的。常用的植物染料是植物染料品種中最為豐富的一個大類,除了可作為直接染料應(yīng)用外,也可采取媒染方法進(jìn)行染色。直接型植物染料是最多的,像槐花、藎草、鼠李、黃護(hù)、麻棟、胡桃、五倍子等都屬于直接型植物染料。古代大多是將其與錫、鐵、鋁、銅等不同鹽類進(jìn)行媒染,以獲得豐富多彩的色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