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雁蕩,國度東南緊臨大海的山水奧窟。傳說此山乃女媧娘娘丟下的蓮花(芙蓉)所化。山與海,獨特的雁蕩標(biāo)識。人在雁蕩,行于雄峰靈水之間,敏感者,可以清晰感知空氣中撲面而至的海潮海風(fēng)之音。立身于羊角洞所在之山巔,浩瀚東海的一角,就豁然呈于腳底眼前。清代桐城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說此山:“山海所蟠結(jié),幽奇險峭,殊形詭狀”,故“茲山不可記也”。在雁蕩響嶺頭的露天夜宵攤頭,和有緣臨時聚于此山的一幫南北友人喝酒漫聊。雨歇后的溪澗聲響巨大,“雁蕩山啤酒”溢起的泡沫雪白鼓脹。端上來的一盤“蔥油海瓜子”,香氣彌漫,鮮美異常。山中。深夜。海鮮。一盤來自海中的菜,又在強烈提醒著你:波涌大海,就在身側(cè)山外?!昂I厦健?。不虛此稱。
2
雁蕩,巨石,國度東南的這片土地被它鎮(zhèn)壓,于是,每年海上臺風(fēng)呼嘯襲擊之時,我們此刻腳下的土地,才不致被卷折、吹走。
同行者曉敏君如是表達(dá),深為然之。
3
可對雁蕩全貌了然于心胸的,是這則介紹:雁蕩山系括蒼山支脈,橫亙浙江省樂清市東北部,東西二十五公里,南北十八公里。自西向東,以東嶺(桐嶺)、馬鞍嶺、謝公嶺三條山嶺為界,形成了舊山志中所稱的西外谷、西內(nèi)谷、東內(nèi)谷、東外谷四個主要風(fēng)景分域。
4
花村鳥山。雁蕩的開山傳說蒙有一層南方的靈秀色彩。
傳說中的雁蕩開山祖師,是西域異僧諾詎羅。據(jù)說,諾詎羅是十八羅漢中的第五位,自西竺來游中土。元代雁蕩人李孝光,在《秋游雁蕩記》中記述了諾詎羅東來的故事:
詎羅游方時,師懸語之曰:“若行四方,當(dāng)值勝妙山水,起塔立寺?;?,鳥名山,則其地也?!痹n羅適行此山下,問田間老父,所居云何?父曰“芙蓉村”。又問山云何?曰“雁山”。詎羅曰:“是吾師所語我者,吾于此乎老矣?!比耄^四十九盤,結(jié)屋谷底,面湫水以居。既沒,其徒弟子為立塔廟,是十八寺之萌芽也。詎羅首所開,正得其肺腑。
這位諾詎羅,傳說最后就坐化于大龍湫飛瀑之下。
5
我觀感中的雁蕩:深邃。渾龐。靈異。質(zhì)樸。蓊郁。
始于南北朝,興于唐,而盛于宋,應(yīng)該說,雁蕩作為名山,開發(fā)得已經(jīng)非常成熟。但奇異的是,進(jìn)入雁蕩,似乎隨處,都存有一股讓我感到親切的鄉(xiāng)野淳樸之風(fēng)。
名山雁蕩拒斥廟堂,它是碩果僅存的、執(zhí)拗地屬于中國民間的著名風(fēng)景山水。
頑強在野的雁蕩,令我之心,頓時“嚴(yán)恭靜正”。
6
設(shè)若雁蕩是人,那么,如佛、如僧、如芙蓉花、如擎天柱的巨巖諸峰,是雁蕩的身體骨骼。我印象深刻的雁蕩巨骨有:天柱、展旗、合掌、顯勝門。在這樣一尊“渾然龐偉”的身軀之內(nèi),躍動不息的強力心臟,無疑,是大龍湫之水。
大龍湫,為雁蕩之心臟。
清代詩人江弢叔的詩句:“欲寫龍湫難著筆,不游雁蕩是虛生”,由沙孟海手書于雁蕩入口。那天近暮,坐魚觀兄的汽車從紳坊入雁蕩時,這是我首先在實地讀到的龍湫和雁蕩的句子。
我游大龍湫,是在大雨之中?!把R雷怒”,在龍湫飛瀑之側(cè),我深刻體會到了前賢蘇軾用過的這個詞語。
當(dāng)代具體的大龍湫是何情狀,兩位古人的昔年游歷庶幾可代我表達(dá)。
一是元代雁蕩人李孝光:“入谷未到五里,聞大聲轉(zhuǎn)出谷中,從者心掉?!薄吧斤L(fēng)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進(jìn)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lián)v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p>
一是明代徐霞客:“復(fù)至龍湫,則積雨之后,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于昨?!?/p>
“白龍飛下”。在激動人心的自然景觀面前,確實,語詞的繁復(fù)描繪是蒼白無用的,明白了康有為刻在龍湫一旁石壁上的這句大實話。
蓊郁深綠的雁蕩山中,潛藏有無法數(shù)清的銀白閃耀之龍——這是雁蕩綠色深處粗細(xì)不一的萬瀑千澗,而大龍湫,當(dāng)之無愧為群龍之首。次之,為中折瀑;再次之,為小龍湫。
7
雁蕩骨骼與心臟如上述,而雁蕩之精神,則極其類似我所認(rèn)同的優(yōu)秀南方男子:謙隱實力,不事外顯。
《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感受過這點:“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巨谷中則森然干霄……”
中國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一入靈巖,也頓覺進(jìn)入了另一重世界:“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p>
精華深藏,而從外觀之,并不知內(nèi)里為何種情形。
8
觀音洞?!熬暖B危樓洞里藏”。我朝謁過的,嵌于雁蕩合掌峰間、氣場殊異的一處佛地。
9
雁蕩北麓,南閣牌樓村。一到此村,心中頓生說不出理由的熟悉與喜歡。立于村口,沿鵝卵石中直街自南而北一字排列的九座明代木石牌樓——世進(jìn)士、文英、恩光、方伯、尚書、會魁、京兆尹、世大夫、賓賢——立即予人強烈的古樸之感。不唯如此,深入村中后,藹然的市井煙火氣息,更令人心動,沿街的理發(fā)鋪、小飯館、南貨煙酒店,還有行走或閑坐的一律安詳寧靜的村民,都在明白地告訴你,這是一座依然活著的原生態(tài)古村落。
而章綸,這位耿介節(jié)烈的傳奇明朝男人,就是由南閣古村貢獻(xiàn)的雁蕩之子。
在村中“尚書”牌樓邊側(cè)“牌坊飯店”內(nèi),我向店主人章善任購買了一冊由他編訂的《天下牌樓第一街》。于此冊中,約略知道了南閣章綸的若干故事。
少年苦學(xué)。其一,“燃竹夜讀”。章綸讀書刻苦,常至深夜不肯休息,父母為促使他盡早睡覺,故意少供油燭。于是章綸就燃枯竹,借火光讀書。其二,“糖墨不辨”。章綸在村東書堂讀書,一天,其母送去三只白米粽子和一碟紅糖作為他的午飯。過后,當(dāng)母親去收拾碟筷時,只見章綸已雙手捧書,伏于書案熟睡,嘴角一片烏黑。母親仔細(xì)一看,那碟紅糖原樣未動,原來章綸讀書入迷,吃粽子時,把硯臺的墨汁錯當(dāng)紅糖醮著吃了。
不廢婚約。章綸二十六歲京試考中會魁,衣錦還鄉(xiāng)。此前章綸與同鄉(xiāng)樂清虹橋瑤岙朱亮之女訂有婚約,不料朱姓小姐因病目盲,其父托人捎信想解除婚約:“得報高中,不勝喜悅之心??上П峙?,因疾目瞽,難作箕帚。前程為重,希另擇高門,見諒是幸。”章綸立刻回信,認(rèn)為“大人此議甚差”,“一切照約而行,請勿置疑為禱”。于是,當(dāng)年秋天,舉行成婚大禮,堂堂進(jìn)士娶瞎眼姑娘作妻,百里之內(nèi)傳為佳話。
冒死直諫。這是載入明史的事件。明英宗皇帝當(dāng)年“御駕親征”敗北,被蒙古人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于是其弟意外得了皇位,是為景泰皇帝。后來英宗被釋放回朝,景泰遂將兄長幽禁于“南宮”,當(dāng)所謂的“太上皇”。其后景泰又廢原來的太子(英宗兒子)為沂王,換自己的兒子當(dāng)太子。不幸的是景泰兒子過幾年竟然夭折,而他又沒有其他兒子可以頂上。可即便如此,景泰還是不肯將儲位還給侄兒。這時,性情剛直的章綸盡管官位不高(禮部儀制郎中),還是不顧一切,和御史鐘同一起站出來說話了。兩人分別上書景泰,請求重立沂王為太子。章綸的奏章叫做《論彌德消災(zāi)十四事》,除了太子之事,還說了皇上其他不是?!笆枞?,帝大怒。時日已暝,宮門閉。乃傳旨自門隙中出,立執(zhí)綸及鐘同下詔獄?!眹?yán)刑拷打,欲置其死。幸好此時北京城里忽然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景泰恐懼,以為上天示警,才下旨暫??铰?。隔了一年,景泰憤恨難消,又想起要懲罰他倆,叫人將特制的巨杖送到牢中,命各打一百杖。這回鐘同被打死,章綸被打殘。最后景泰病倒,“奪門之變”后英宗復(fù)位,九死一生的章綸才得以出獄,當(dāng)上了禮部侍郎。不過此后20年里,他一直停留在侍郎的位置不得升遷,原因很簡單:難改直言之習(xí)(他自號就叫“戇夫”)。
從章綸身上,似乎可見樂清人性格中的某種倔強之“硬”。這種硬,從外在形式看,此地人多習(xí)武,出生樂清南宅的國學(xué)大家南懷謹(jǐn),年輕尚武;我在樂清結(jié)識的東君、孫平、張藝寶諸兄,也都性喜武道。山海之熏,育出樂清人南方式的倔強清俊?!坝腥艘呀?jīng)隔夜無糧了,他也會拍著胸脯說,怕什么?瓦背上還有個青金瓜吶!”(趙樂強語)這就是樂清人。
10
雁蕩山中,夜讀當(dāng)代雁蕩人許宗斌先生的《雁蕩山筆記》,頓時欽服。文字典雅爽潔,功力甚深。確實可以接續(xù)李孝光《雁山十記》、曾唯《廣雁蕩山志》,而成為雁蕩山之重要文獻(xiàn)。
此書序文亦極具識見,序文作者錢志熙先生也是樂清人,現(xiàn)為北大教授。序文中,他對中國五岳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最早的五岳,與華夏政權(quán)版圖是相應(yīng)的,其體系確定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結(jié)晶地,也是政治行為的產(chǎn)物。我們看五岳名山多在夷夏之交的地方,如泰山控引東夷,華山接壤西戎,衡山臨駕南蠻,恒山則與北狄毗鄰,一個中原漢民族政權(quán)與周邊民族之間關(guān)系,隱然呈現(xiàn)于中?!?/p>
11
山水奧窟的雁蕩,也是一座獨特巨碩的歷史舞臺,在這座舞臺上,我們可以看見昔時他們的身影:
謝靈運。存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杜審言。大龍湫潭口巨石上,仍存“審言來”石刻。
懷素。在雁蕩雪洞抄小乘經(jīng)典《四十二章經(jīng)》。
趙宗漢。宋太宗曾孫。曾畫《雁山敘別圖》。
沈括。“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雁蕩最早之廣告語,源出沈氏。
王十朋。雁蕩為其家山,“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高僧一味閑”。
朱熹。存其手書“天開圖畫”石刻。
葉適。南宋永嘉人。曾在樂清雁山寺執(zhí)教一年。
李孝光。有著名的《雁山十記》,長期隱于雁蕩山五峰之下。
唐伯虎。1498年來游雁蕩,作有雁蕩山水畫。
文徵明。游過大龍湫:“雁宕高翻百丈泉,奔雷吹雪卷云煙”。
戚繼光。當(dāng)年率部自臺州來樂清,途經(jīng)雁蕩盤山嶺。
湯顯祖。曾在雁蕩山中迷路。
徐霞客。三游雁蕩,這位偉大旅行家的塑像,留在了靈巖谷口。
黃宗羲。夜宿過雁蕩靈巖。
方苞。1743年中秋前日,來游雁蕩。
袁枚。作有著名長詩《觀大龍湫》。
阮元。靈巖寺中有其蹤:“……阮元偕客來游”。
魏源。他到龍湫時,“我來不見水兮唯見煙”。
康有為。“白龍飛下”。大龍湫巖壁。
黃賓虹。雁蕩在其毫尖,泉響峰碧。
胡蘭成。曾經(jīng)亡命雁蕩,執(zhí)教于山中學(xué)校。
蕭乾。寫過一萬六千字的《雁蕩行》。
郭沫若。于雁蕩諸景中,郭氏云:“我愛中折瀑”。
周瘦鵑?!奥狅L(fēng)聽雨入雁山,二靈端的是靈山”。
郁達(dá)夫。仰視過雁蕩的一輪秋月。
潘天壽。黃梅雨季中,畫過雁蕩的萬瀑千澗。
蘇步青。1961年3月3日游過雁蕩。
趙樸初。靈巖寺中有其身影:“不悔一馳過雁蕩,靈巖耐得十年思”。
……
人影移動。雁蕩,以巨大而奇異的虛靜,涵納著他們曾經(jīng)駐此的目光、呼吸與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