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味道在這幾個月里一直若有若無地彌散在我的周圍,那是在郊外的草地里仿佛到處都能聞到的,又仿佛在哪里都無法真正確認的味道。這會兒到了端午,正是滿懷鄉(xiāng)愁的時節(jié),才確切地明白,這味道一部分來自陽臺上的兩盆毫不起眼的剛剛開放的小菊花,還有一部分來自我的記憶深處。這花朵跟指甲一般大小,而且也不怎么好看,那是父母親有一天無意中在野地里發(fā)現(xiàn)并采回來種的,南京人把它們稱為菊花腦。
從小我就跟著大人們把這種野菜叫菊花腦,其實這個“腦”字是念第二聲的,叫出來很像菊花勞。起先我覺得自己普通話水平還不錯,可到北京讀書時才發(fā)現(xiàn),我們南京人在發(fā)音中很難分清楚L和N,因此這個“腦”從前會不會是“撓”或“勞”也未可知。反正我知道這菊花腦是鄉(xiāng)下人的寶,它不但可以吃,夏天的時候大人還可以用來給孩子洗澡,洗了后連痱子都不太長呢。
鄉(xiāng)間有一些野生的花草,看似卑微,出生卻是挺高貴的。雖然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它們,但是并沒注意到它們的身份。比如夏天的洗澡花,黃昏的時候它才伸展開來,那一蓬蓬如繁星一樣的小花朵讓整個院子,或者說讓整個夏夜都幽香起來,清爽起來,而它其實就是野茉莉,跟茉莉花雖不同科卻有淵源。不過反過來想想,知道它能裝點我們的日子就足夠了,有誰會非要拿它和茉莉花去比呢?
和野茉莉一樣,菊花腦也不怎么高貴,它屬于菊科,但只能算是菊花的親戚,無論是四月份發(fā)芽的時候還是九十月份開花的時候,都很難與菊花相提并論。那時候我家的房前屋后都是一些諸如茼蒿之類的野草,菊花腦是最不起眼的了,它們都特別容易生長。我們也吃茼蒿,然而菊花腦卻是我們常常盼望的一樣?xùn)|西,小小的心里藏著一個不小的憧憬。
鄉(xiāng)下人家的一點活錢有不少都是用雞蛋換的,一般人家并不太舍得吃雞蛋,而每當(dāng)把新鮮的菊花腦摘來做湯時則是必須放雞蛋的。我至今不知道為什么菊花腦好像只是南京人才吃,也不知道為什么菊花腦必須與雞蛋為鄰,總之是,因為有了菊花腦,那幾個月就能多吃不少雞蛋。這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每年春游秋游的時候看著南京城滿城花開,心里卻惦記著屋后的這一片野草,以及那一鍋清香,這是多么溫暖的一段時光啊。
離開故鄉(xiāng)南京好多年里,我一直沒能在其他地方吃到過菊花腦,有時候會忽然很想馬上就去老家嘗嘗,卻總是被一些工作纏住而放棄了。那一天父母親晚飯后出去散步,意外地在郊外發(fā)現(xiàn)一叢菊花腦。他們沒找到主人,卻摘了一小把。他們回來后告訴我,種菊花腦的一定是南京人,只要在那里等,等來的一定是南京老鄉(xiāng),只有南京人才會把這野菜帶到外地帶在身邊,以前在老家時這些野菜都可以隨意摘,沒有人會在意的。
這是一個初夏的傍晚,我把妻兒喚在一起,仿佛是期待一席盛宴似的等待菊花腦蛋湯。和從前一樣還是母親親手做,和從前一樣還是那股別樣的清香。如今嘗來,那種既有點澀又有點麻的味道似乎更濃了,鉆進鼻腔馬上就讓腦筋一爽,那是真正老家的味道。是啊,有什么山珍海味能承載著那么多純真和那么多感念呢?我凝神注視著這碗湯,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圖景。原來,菊花腦湯加了蛋花以后,碧綠潔白,真的好像一簇盛開的杭白菊,莫不是前人要的就是這色香味俱佳的感覺?
做一個南京人挺好,而遠離故鄉(xiāng)卻能吃到菊花腦也很不錯。翻翻古書發(fā)現(xiàn)南京吃菊花腦已有幾百年歷史,蘇東坡在《后杞菊賦》里說:“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彼囊馑际?,人生活在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樣能彎能直。什么叫貧和富?什么叫美和丑?有的人吃粗糠照樣長得白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卻還是很瘦。自己現(xiàn)在以杞菊為食,也許也能像西河南陽的人那樣長壽呢!
從這個典故看來,菊花腦最早是不被賞識的,它是在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勉強拿來充饑的。蘇東坡那樣說顯然有自我安慰和自嘲的意味,他是個有骨氣的文人,把“以菊為糗”當(dāng)做一種勵志之舉,意思是連這野菜都吃了,還會在意什么屈伸榮辱!我沒有蘇軾的抱負,對我來說,菊花腦雖只是一種野菜,卻是能咀嚼出生活的真滋味的。日子在一天天過去,又有多少滋味值得久久回味呢!
不禁想起久未翻看的明代名著《菜根譚》,想起古人說的“人能嚼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菜根我是嚼過了,可什么時候自己能達到書中所說的境界呢?“風(fēng)斜雨急處,立得腳定?;饫破G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多好??!
《菜根譚》是一部真正的奇書。乾隆年間,有個名號叫遂初堂主人的人在一座古剎里拾到一本明代洪應(yīng)明著的《菜根譚》,作者其人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只知道他是根據(jù)宋人的名言“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寫成了這部書。這書文采斐然,含英咀華之中已然品出了人生真趣和世間百態(tài)??催@部書的時候我就在想,它太值得我們讀了,它沒有像《論語》那樣告訴你好些為人方略,也沒像《道德經(jīng)》那樣傳授了許多經(jīng)世大道,它只告訴了我們?nèi)绾巫鲆粋€真實的和快樂的人??纯磿镎f得多好:“土床石枕冷家風(fēng),擁衾時夢魂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p>
是啊,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充滿了浮躁,無數(shù)的人都在爭先恐后地往前趕。我們已經(jīng)遠離了淡然和靜好,忙碌讓我們忘記了對自然的尊重和對情感的珍愛。對了,白居易詩里說:“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边€有幾個人能安靜地坐下來聽人彈上一曲呢?都恨不得把世上所有的琴都拿來自己彈了。彈琴是一種表達,而聽琴則是一種態(tài)度。少一些操勞,放慢一下腳步,等等自己的心靈,等等自己的身影,這該多好。
我不知道當(dāng)年吃的菊花腦和茼蒿這些野菜算不算《菜根譚》里說的菜根,以其為食是不是就算吃過了苦并因此而能做成許多事。這個問題我沒去深想,但有一點我是明白的,與其說我喜歡吃菊花腦,還不如說我很懷念吃菊花腦的那些日子,我愿意住回那時的鄉(xiāng)下老屋,生活在那時湛藍的天空下,我愿意像《菜根譚》書里勸誡人們的那樣,人淡如菊,過一種淳樸的、有一點詩意的生活。
書里的句子太好了:“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大約在十年前,我看過一部著名的動畫片叫《千與千尋》。那是一個神幻穿越的故事,小女生千尋來到了一個詭異的世界,她被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千,她憑著真誠和執(zhí)著最后終于回到了現(xiàn)實的父母身邊。有一句臺詞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朋友白龍對要返回原來世界的千尋說的:“如果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是的,記住自己的名字,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就有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現(xiàn)在好了,陽臺上的菊花腦開花了,它可以讓我不時想起把菊花腦當(dāng)美味咀嚼的日子,以及那些日子中的一點點苦澀和一點點甘甜。那么,借用《千與千尋》的句式,記住菊花腦的味道,就能找到回鄉(xiāng)的路,就能回到那些個清淡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