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羚是撒哈拉以南最常見的羚羊之一,據(jù)說數(shù)量可達200萬只之巨。每次我進入國家公園,幾乎各個角落,都能見到大群大群的黑斑羚,以致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但有一樣,我是百看不厭,那就是它的跳躍。黑斑羚跳躍的姿勢優(yōu)雅靈動,白色的小尾巴直立起來,脖子伸得老長,四蹄散開,頭和屁股盡量朝上,身體幾乎形成了一個弧形,輕松一躍,可達3米高、5米遠。由于其令人銷魂的跳躍,黑斑羚也被稱為“飛羚”,意為跳起來如草上飛。
黑斑羚是領(lǐng)地性群居動物,常常一只雄黑斑羚帶領(lǐng)數(shù)十甚至上百只雌黑斑羚一起生活。通常,雄黑斑羚在水草豐足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領(lǐng)地,吸引雌黑斑羚前來覓食。當雌羚羊群進入了領(lǐng)地,雄羚羊會熱情地招呼對方,表達愛慕之情,時刻不離,伺機與發(fā)情的雌羚交配,產(chǎn)下自己的后代。雄黑斑羚對于同性競爭者非常排斥。如果其他雄羚擅闖領(lǐng)地,雙方會大打出手,用尖銳的犄角猛烈地頂撞。這種打斗雖然激烈,但一般并不致命。失敗的一方,會暫時退卻,躲到別處韜光養(yǎng)晦,以圖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雄羚羊也會將自己的雄性后代趕出群體,讓他們自謀生路。同時,它也會扎緊籬笆,防止雌羚偷偷離開領(lǐng)地,與別的雄羚私奔。
在領(lǐng)地爭奪中失敗的雄黑斑羚,以及一些剛成年的雄性,會組成一個單身漢俱樂部,在荒野上四處游蕩,在游蕩中增長見識,積蓄體能和提高戰(zhàn)斗力,等待合適的時機,再與占據(jù)領(lǐng)地的雄黑斑羚過招。
雄黑斑羚長有一對細長的犄角,長約90厘米,類似S形。犄角既是打斗的武器,也是炫耀英姿、吸引異性的裝飾道具。雄黑斑羚體重從46到76公斤不等。雌黑斑羚不長角,體重37至50公斤。黑斑羚體毛短,色棕黃,有光澤。無論雌雄,屁股兩側(cè)都有一條狹長的黑斑,跟短尾巴一起,拼成一個英文字母“M”,黑斑羚的牙齒細而密,下頜齒有點類似靈長動物,用來清洗毛發(fā)和剔除寄生蟲。
黑斑羚喜歡生活在灌木叢地帶,有時也到淺草地帶活動。主要以樹葉為食,也吃嫩草,從樹葉和草中汲取水分,能夠一周左右不飲水,不用像角馬那樣每年長途徙。黑斑羚的天敵依次是花豹、獵豹、野犬、鬣狗、獅子、鱷魚和巖蟒。
黑斑羚膽小羞澀,奔跑能力強大,速度可達70公里每小時,甚至更快。如遇敵害,黑斑羚群在瞬間分散,短尾巴豎起,不時高高躍起,以擾亂捕食者的視線。擺脫捕食者后,它們通過散發(fā)一種特別的氣味來尋找同伴,再次聚合在一起。
黑斑羚跳躍距離最長可達10米遠、3米高,速度達每小時80~90公里。我曾見過黑斑羚多次利用這種神奇的跳躍躲避獅子和獵豹的攻擊。但黑斑羚在更加敏捷和狡猾的花豹面前就有點施展不開了。花豹的攻擊經(jīng)常來自“天上”——花豹喜歡埋伏在樹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躍到黑斑羚背上,然后翻轉(zhuǎn)身體,將其鎖喉秒殺,令它們防不勝防。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以前人們認為,黑斑羚跟瞪羚、狷羚同屬一個羚羊類別。然而,從外觀上看,黑斑羚和這些羚羊有很大不同。現(xiàn)在,黑斑羚被列為羚羊亞科中的一個獨立種。根據(jù)DNA分析,可以分為兩個亞種,即黑臉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 petersi)和普通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 melampus)。
普通黑斑羚是非洲最常見的羚羊之一,幾乎占非洲羚羊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魯阿哈和賽盧斯,贊比亞的盧安瓜峽谷,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津巴布韋的贊比西峽谷,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以及一些私人保護區(qū)。黑臉黑斑羚主要生活在納米比亞的埃托沙和某些私人農(nóng)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