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立足兒童是普天下孩子們向家長和教育者發(fā)出的真誠呼喚。英語教學不僅是為獲得一個好分數(shù),考上一個好大學,不僅是要讓孩子承受學習之苦,更要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如他們對文化差異的好奇,對交流的樂趣,對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快樂體驗,對英語語篇的理解與內化,對點滴進步的成功喜悅,等等。所以進行英語語篇教學時,我們要立足兒童,對內容略作鋪墊,注重學生對語篇的感悟與感知,對難點進行分層教學。下面幾節(jié)課例都給我們從兒童立場出發(fā)進行語篇教學做出了很好的提示。
一、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重視兒童語篇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案例1】
閱讀前:自由對話,教師呈現(xiàn)“My name is...I’m from...I speak...I like...”讓學生自由操練。
閱讀中:
1.旁白自讀,教學visitor。讓學生猜猜“What do the children in the English club ask him?”學生猜了很多問題,是讓其在黑板上寫出這些問題,如“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job?”
2.將Mr Smith的個人信息錄成一段話,讓學生試著回答黑板上的問題,討論答案,完成Name Card。
3.看動畫,提出問題:“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Are they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4.讀課文,討論Who are they?在讀課文之前,先讀讀這些句子,學習其中的生詞。
閱讀后:
1.討論:如果想了解一個陌生人,可問哪些問題?
2.A guessing game.一個學生拿起一個著名人物的圖片,其他人提問:“Is it a boy or a girl?What does he say?Where’s he from?”猜猜這個人物是誰。
從兒童立場出發(fā),給學生適度的空間任其探索,任其發(fā)現(xiàn),不急不慢,不怕學生出錯,讓學生練習好了再展示;讓學生充分擴散思維,運用所學,用不同的方式解讀課文,在解讀語篇的過程中學習生詞。
二、重視兒童認知規(guī)律,文本解讀有梯度。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能正確使用他們所熟悉的詞,其原因在于兒童認知習慣于對熟悉事物的感知,還不能打破已有的認知結構,順應新事物,接受新信息,構建更高層次的認知。所以我們要遵循孩子從易到難的認知規(guī)律。
【教學案例2】
1.在黑板上畫一座小山,用兩頂帳篷分別代表男女生,男女生分組從山腳向上爬,看哪組最快到達山頂,教學hill,camping trip。
2.T:Do you want to have a camping trip?S:Yes!
T:What do you have for a camping trip?S:I have...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物品或圖片教學stove,blanket,telescope,tin-opener,師生操練“What do you have?I have...”
3.Watch the cartoon and answer“What do they have”給學生各種物品,讓他們來挑選課文中的孩子們都有哪些物品。
4.Read and find“...has...”先只呈現(xiàn)答句,讓學生從書上找出問句并板書,加上韻律鞏固。
4.T:Where are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having a camping trip?通過“What are they doing?”學習旁白。
5.Choose a place to have a camping trip and talk about what you have.(從Hong Mei park到Yang Cheng Park\Wen Bi Tower任選一個地方去野營,仿照A對話,給學生很多物品進行選擇。)
對于我們來說,設計教學的每一步時都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考慮一下這些設計是否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從而有梯度地解讀文本。
三、文本解讀合情有合理,讓兒童盡情享受語言魅力。
平常我們欣賞語文老師引領孩子們對文本進行細致的閱讀,體會著語言文字怎樣把人的情與合理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與之相比,小學英語教學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說了些什么”很難深入到“怎么樣說”的層面,那么英語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能不能再深入一點呢?
【教學案例3】
閱讀之前:用路標先從“turn left/right/go along this street/at the …crossing”教起,然后教指路的句型。
閱讀過程中:
1.呈現(xiàn)課文中Mr Smith的信息“Nan Jing ”“Australia”,讓學生用這兩個詞來說說“Mr Smith”引出課文旁白。
2.Watch and Answer:“Where does Mr Smith want to visit?”
3.學生根據(jù)教師制作的地圖,聽課文畫出去The History Museum和 The post office的路線。
4.朗讀課文,找出楊玲如何指路,如何問路的句子。在這一過程中學習一些新知。
5.角色朗讀。
閱讀之后:將教室做成一個迷你城市,讓學生利用所學進行指路、問路的對話。
從這位老師對課文的解讀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先讓孩子們知道“怎么指路”到課文中的人“去哪兒”再到課文中的人是“如何指路,如何問路”。雖然這樣幾步很簡單,但是每一個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站在孩子們的中間,與他們展開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對于長句,老師這樣分段教,孩子覺得淺顯易學。在這一系列富有邏輯性的思想指導下,學生才能進行正常的學習,也才有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語言學習的快樂,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