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年級是小學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很容易對作文產(chǎn)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無話可說。作者指出要掃除這種寫作障礙,就需要從“六個善于”入手,讓學生不再對習作望而卻步。
關(guān)鍵詞: 中年級 習作指導 六個善于
中年級是小學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從低年級的寫話邁入習作的門檻,于是對作文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無話可說。要掃除這種寫作障礙,就需要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有目的地積累,有創(chuàng)造地想象,有情感地抒發(fā),把握結(jié)構(gòu)善顯層次,抓住中心善表情感,使習作更上一層樓。
一、激趣導入,善學范文
在學習例文的時候,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眼、耳、口、鼻等五官,通過看、聽、嘗、聞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例文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快樂地學習例文。
1.視頻切入。在教學《動物名片》這節(jié)課中,我課前搜集了有關(guān)動物的視頻錄像,一上課就說給同學介紹幾個好朋友,一邊讓學生看視頻,一邊用講故事的方法講出例文中的內(nèi)容,學生不時地說:“這個很可愛,我喜歡那個小動物!”從而與例文產(chǎn)生共鳴。
2.有聲錄音。在教學《小鬧鐘的自述》時,我課前提前錄好了例文的內(nèi)容,一上課,我就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聽一個故事,于是放出圖片,配上音樂,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就是課本中的例文,從而對例文產(chǎn)生興趣,學習效果就更好了。
3.親近大自然。教學《山坡上》這篇習作時,當時正好是秋天,于是我?guī)е鴮W生一起去校園里走一走、逛一逛、寫一寫秋天的校園。讓學生在快樂中觀察發(fā)現(xiàn),樂于寫作。
4.實物展示。碰到一些寫水果、文具等事物的習作時,我把這些靜物帶到課堂中,拉近課堂與習作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為快樂習作增添了一份生機。
二、觀察有序,善于發(fā)現(xiàn)
陶行知先生曾說:“要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引導學生看清事實,就能活躍學生的思想?!睂θ昙壍男W生來說,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最真實、最深刻的內(nèi)容和資料,寫出的文章也比較具體、生動。當然,三年級畢竟是習作的起步階段,因此,在指導觀察時應多收少放。教師應把握大致的觀察順序,讓學生的習作不至于雜亂無章,東一句,西一句,偏差太大。與此同時,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小部分詳細寫,這樣既有了“收”的順序,又有了“放”的詳略。
1.寫景物時,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看,從左到右,從近到遠,等等。例如,在看的同時,讓學生交流你看到秋天的校園到底有什么變化,學生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肯定是植物,哪些植物有季節(jié)特點?哪些沒有?讓學生小組交流。當然秋天的校園中不僅有植物,我讓學生注意那些更細小的事物,比如草叢中的西瓜蟲、螞蟻等小動物,使文章更添一份生氣。
2.寫人物、狀物時一般讓學生遵從整理到局部,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在教學《自畫像》這篇習作時,我讓學生當天帶好鏡子,一邊對照著鏡子,一邊從整體的臉型入手,從頭發(fā)、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入手寫好五官。在教學《臺燈的自述》時,我?guī)硪粋€卡通的臺燈,讓學生從整體形狀著手,再按先是最上面的燈罩,接著是燈柱,再到底托的順序進行集體觀察,把握整體觀察順序。
當然在觀察的同時,交流是最好的指導和反饋??梢宰尡磉_能力好的學生帶動語言組織能力稍差的同學進行說話練習,從而產(chǎn)生習作的火花,為動筆習作打好基礎(chǔ)。
三、積累素材,善選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背酥笇W生積累有關(guān)課文中的妙詞佳句以外,我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做讀書筆記,完成《藝海拾貝》的收集和整理。
課前我也會準備學生可能會用到的有關(guān)好詞好句,讓學生適時選用?;蛘邔W生在寫的同時一發(fā)現(xiàn)有什么字詞不會寫我就把它寫在黑板上,一方面教會了學生不會寫的字,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其他同學借鑒,有時學生想到的詞語比我事先準備好的都要精彩且貼切。一堂習作課下來,經(jīng)常都是滿滿一黑板的詞句短語。
四、啟發(fā)想象,善用修辭
修改版“大綱”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毙W生的想象富有創(chuàng)造力,常常能產(chǎn)生許多生動的聯(lián)想,讓老師嘖嘖稱奇。
1.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寫小動物的習作時,我讓學生明白,簡單的一幅圖,小作者也能寫出生動有趣的介紹,為什么呢?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作者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從而把小動物介紹得生動形象。課堂中,讓學生說一說擬人句、比喻句,比一比誰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在交流的同時,也能啟發(fā)其他同學的思維。
2.大膽的思維發(fā)散。在學寫看圖作文和童話故事時,更加需要學生有豐富大膽的想象,這里的想象不僅僅是比喻、擬人的運用,更多的是思維的發(fā)散。教學時,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事物,豐富學生的表象,訓練學生通過想象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富有想象力。比如看圖作文《孫小圣到此一游》中,僅僅一幅圖,你能寫出什么呢?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孫小圣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學生很容易想到猴子的特性,金雞獨立、倒掛金鉤、抓耳撓腮等,以及孫小圣和胖胖熊的爭辯。學生在交流中,集思廣益,文章內(nèi)容就比較豐富多樣。
五、講究層次,善表中心
中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寫話過渡到寫文章,常常會發(fā)生從頭到尾只有一大段的情況,使文章沒有重點,讀者看著吃力。因此,讓學生掌握常見的“總分”“總分總”結(jié)構(gòu)特點還是很有必要的。教學中,我也常常運用反饋的手法,讓學生知道分段寫作的重要性。
有感情的作文才是更充實的文章,才更有內(nèi)涵。在每次作文時,教師都要引導學生抒發(fā)感情,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悲傷,提出他們的建議、感想,從而與文本達到共情,這樣的文章才更有靈魂。
例如看圖寫話《小溪流的自述》、《小河的眼淚》等就是要寫出對保護環(huán)境的呼吁;寫身邊的人物時若能寫出他哪一方面值得你學習,那就更好了;動物名片、文具的自述也是告訴學生要保護動物,珍惜文具;《烏鴉反哺》告訴人們要懂得報答父母的恩情;寫童話故事,也是讓學生從一個小故事中懂得一個道理。有了這些中心,文章就更加有深度了。學生也能在習作中獲得一些人生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