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自2001年開始施行,到2011版修訂頒布整整十年。為了更好地學習吸納課標理念,并將其變?yōu)樽詫W的教學行為,我們結(jié)合十多年來的實踐,談談對打造一份合身的教學設計思考。
關(guān)鍵詞:合身;經(jīng)驗基礎(chǔ);教前思;典型問題;流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3)10(S)-0026-2
所謂合身,是一種隱喻,謹指教學設計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思想方面不僅能合乎課標的達成,合乎教材的實施,更能合乎教者對初中物理教學的理解和學習對象的需求?,F(xiàn)試從以下方面進行論述與例析。
課題、課時、教具、課堂總結(jié)、當堂鞏固等屬于常規(guī)要求,諸多文獻已有詳述,此處不贅述。
1 學生的經(jīng)驗基礎(chǔ)
教學是一門科學,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其規(guī)律性,這種規(guī)律是用教育(學)心理學來描述的。奧蘇泊爾有一句名言,“如果要我將全部教學心理學歸結(jié)為一句話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就是弄清學生已經(jīng)知道什么并據(jù)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收集、分析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與知識積累。
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列舉了這樣一些內(nèi)容:根據(jù)一般資料描述,多數(shù)學生具有“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會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會停止運動”、“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這個方向就受力”的先前經(jīng)驗;有學生認為,力是一種“東西”(物質(zhì));力是某些物體(如:運動的物體、很重的物體)的性質(zhì)。在掌握了學生先前經(jīng)驗與知識積累的基礎(chǔ)上實施教學,對于學生可能的想法會有更多的預設。教學設計也就更具有針對性。
2 教前思
在我們看來,教前思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個思考最好是在“素讀”教材之后進行,即在不閱讀其它教學參考書的情況下自行思考,這樣有利于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特點。例如我們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中積累了如下思考:牛頓第一定律是“完全非經(jīng)驗”的,“實驗+推理”的思路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接受呢?——用其它例子進行“互解”(例如“牛頓大炮”),有時能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還可選擇幾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3 典型問題
問題是教學實施的核心,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一節(jié)物理課一般都需要重點設計幾個問題,課堂一般也就是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因此,問題設計對于上好一節(jié)物理課至關(guān)重要。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中,可問:牛頓大炮的設想合理嗎?——證實“實驗/事實+推理”的思想方法的可行、可靠性。記住一節(jié)課的幾個典型問題,教學進程便不至于被干擾因素影響。
4 教學流程與三維目標
教學流程及其包括的內(nèi)容細節(jié)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組成部分,教學內(nèi)容一般根據(jù)教材來確定,然后再對大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細分,以制定各教學細節(jié)。在教學細節(jié)的設計過程中,特別要注重哪些活動適宜由學生自主完成,哪些活動需要教師引導,“先生后師”的思考順序一般不能顛倒,否則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落不到實處。板書所起的是對學習的一種畫龍點睛作用,宜簡潔。很多時候我們將三維目標以條目的形式呈現(xiàn)在教學設計之首,筆者以為這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必是依靠知識而存在的,有人便將它們的關(guān)系比作“鹽在湯中”。因此,筆者傾向于將三維目標列在相應知識點學習過程的旁邊,這樣,后兩維目標更有根基。
5 教后記
教后記是課改以來大力推進的,促進物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方式之一,相信同行們都有豐富的經(jīng)驗,筆者只強調(diào)兩點:及時和真實。例析略。
6 自編習題
習題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法,一般情況下多是選擇現(xiàn)成的習題加以應用。事實上,自編習題也是加深對物理教學理解的一種方式。因此要有自編習題的意識,自編習題可能不嚴密,那也沒關(guān)系,可以不斷地加工修改,直到成熟。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中,我們在課堂上想到了兩個問題,改編成習題:甲乙兩個小球從斜面不同高度運動下來,如果水平面光滑且無限長,則兩小球各作什么運動?它們的運動有什么區(qū)別?
7 教學理論
教師是有必要讀點教學理論的,有些好的觀點應摘錄下來??紤]到教案是教師常常接觸到的載體,筆者設計了專門用于記錄即時看到的好的教育理論與觀點。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知識教學中,筆者記下了一句話: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建立實際上打破了希臘人認為的“宇宙有限”的觀念,這一點是十分有歷史意義的。
8 物理學史
初中物理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有著很豐富的物理學史知識,且這樣的物理知識又是初中學生能讀懂的。同時,物理學史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實來看,還有更豐富的資源有待挖掘,因此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搜集物理學史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筆者搜集到這樣的一些內(nèi)容:伽利略斜面得出的結(jié)論實際上應該是:當沒有阻力時,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這里的“永遠運動下去”并不是“作勻速直線運動”,而是“沿水平面運動(整個地球的水平面應該是一個圓周)”,也正是這個原因,伽利略認為“勻速圓周運動”也是“慣性運動”的結(jié)果,這就是他的理論的不足之處。
以上是我們結(jié)合自身實踐,對初中物理教學設計所作的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期待課改走過十年之時能再為初中物理教學發(fā)展盡綿薄之力,文中觀點若有不當之處,請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欄目編輯 劉榮)